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現在這個名字不好取呀

    一,外部和內部的問題

    輕小說這一概念的曖昧不清已經是公認的事實,而最致命的並不在於在一部可能存在的《輕小說史》中去考察、定義這個概念,在對於“輕小說”這個概念的考察中,最關鍵的在於要深入的闡明某個被定義為“輕小說”的起點的作品(作品群)它所書寫的(內部)和影響了這些作品(作品群)的因素(外部)之間的關係。

    就好比如果我們認為以《羅德斯島戰記》為代表的90年代奇幻小說是“輕小說”,這當然沒問題,但是想要進一步闡明它與在它之前,具有著相似性,可能影響了它的文學作品(當然不只是文學作品,還可以是漫畫、遊戲、影視作品)的關係。這一點是無比讓人頭大的。

    作為被文學這一概念包括的、誕生在資訊時代的輕小說(這一觀點想必應該不會有太多爭議)。輕小說創作風格還算好概括,但是想對輕小說的創作主題(乃至於並非是某一輕小說作品的主題,只是與其主題相關的主題)進行一個整理,進而到文學史風格的總結:作者為什麼寫,寫這一主題又是為了表現什麼,與當時的時代有什麼關係。這一目標對於研究者(可能存在的)來說,需要對於每個被他選取作為研究物件的輕小說家全面細緻的把握,對於整個文學範疇內的各種作品全面的把握,再加上對於輕小說誕生時代的其他媒介藝術作品的把握。(輕小說家往往同時既受到傳統文學的影響,又受到各種流行文化的影響)

    也就是說,要有一個既對輕小說的外部(文學、遊戲、漫畫、日本歷史、日本思想史等等)掌握非常細緻,又要對輕小說的內部(輕小說作家,不同風格的輕小說作品,不同時間節點流行的風格等等)有著深入的理解的人,才能夠嘗試著去書寫“輕小說史”。

    二,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問題

    雖然在很多輕小說的評論文章裡,都會有一種觀點是“曾經的輕小說如何,現在的輕小說如何”,但是輕小說的發展其實和它本身所隸屬的文學這一藝術類型一樣是共時性的。對於文學本身的共時性-對於傳統文學史的視野的反駁在這裡我就不再贅述。總之,“輕小說史”在書寫短短几十年裡輕小說的發展的時候,當然可以寫到90年代的輕小說什麼樣的型別火熱,又是用怎麼樣的語言風格來描寫,主要的敘事模式是什麼。但是它必須得注意到輕小說並不是從某種型別發展(劣化)到某種型別,不是從奇幻戰記過渡到校園戰鬥再過渡到校園戀愛進而到現在熱門的轉生穿越。

    如果對於輕小說有了解的人肯定會知道,輕小說業界並不會在某一時間點缺少某種型別的作品。事實上是所有的型別的作品都同時存在於當前的市場中,而我們怎麼來在“文學史”這種有點歷時性的概念裡來把輕小說的不同分類不同風格給整合起來論述,是一個重難點。

    三,文化研究的問題

    我當然並不是說文學史書寫的時候不需要考察到生產-傳播-消費這一視野。但是我們顯然會發現相比於傳統文學,輕小說的商業性要更加的強大。而在對於可能存在的“輕小說史”中,我們也必須引入一個文化研究的視角。

    從生產的層面,就是對於輕小說起步時代,(日本)通俗文學-輕小說出版工業,也就是各大文庫在其中對於輕小說的文學規範起到了什麼影響,它們的商業策略是否又影響了某種型別的崛起,某種型別的削弱?在後來的市場規範劃之後,輕小說又是怎麼選拔作者?作者在選拔的過程中到底是把“個性”用輕小說的規範書寫了出來,還是被大賞的系統所影響,不過是繼續安定的再生產前人成功的商業案例呢?怎麼來看待輕小說的作者-讀者往往是一類人的狀況?

    從傳播的層面,輕小說媒體是怎麼來營銷輕小說的?作為一個新興概念,日本社會、日本傳統文學、通俗文學作者/讀者是怎麼看待輕小說的?輕小說在什麼意義層面上被分類的?web投稿UGC時代,是怎麼在生產,傳播乃至於消費的層面上影響輕小說創作的?

    在消費的層面,輕小說讀者為什麼要消費輕小說?輕小說為他們提供的快感是什麼?作為此前沒有的消費習慣,輕小說讀者購買閱讀輕小說的習慣是怎麼被培養出來的?

    這還只是輕小說內部的一小部分問題,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到輕小說外部,會發現更多的問題。而這些似乎已經脫離了“文學史”層面的問題,但是如果說擱置這些問題,我們真的能夠認識到“輕小說”背後的各種根本性的問題嗎?

    總結

    從現有的學術生產機制的問題出發,如果一個人同時具備著解決以上三個問題的能力,他多半是不看輕小說的,所以可能的“輕小說史”也只是在可能的層面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騰訊體育平臺評論員說:米切爾是十年不遇的奇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