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生依然多彩

    五代十國時期,處於唐朝滅亡之後,民眾還是懷念大唐榮耀,懷念大唐的天下一統,天可汗,四方來朝

    所以,五代十國時期,只要提出大一統的口號,恢復統一局面,就更能引起人們的好感,打動人心

  • 2 # 路過山丘6666

    其實,任何時代農民起義的原因都是一樣的:農民兄弟活不下去了。

    誰不想太太平平地過日子?誰想冒著殺頭的危險起來造反?平平安安做個農民,幹嘛要每天與刀劍為伍,生活在槍林彈雨中,過這種刀頭舐血的日子?

    這些起義沒有任何新意,跟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起義都一樣:天災斷了農民的生路,皇帝昏庸、腐敗無能,官僚集團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藩鎮割據、戰亂頻繁,統治階級像一群螞蝗,吸乾了農民的血汗,還要吞噬他們的骨肉,這是人禍。

    再回到題目本身。在五代十國時期,此時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時期,國家混亂,割據政權很多。一到了歷史上國家混亂時期,肯定會出現百姓疾苦,出現燒殺搶掠的現象,五代十國也不例外。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很多的農民起義,但是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次數卻不少。而且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鬥爭目標要比以前的農民起義更加明確。今天就來說幾次代表性的農民起義。

    首先是南漢張遇賢的起義。張遇賢,南漢禎州博羅縣人。他一開始只是一個縣吏。因為禎州發生民變時,群龍無首,眾人依託"神旨",稱張遇賢為"羅漢託生",這樣的話,張遇賢就被擁戴為首領。之後在942年七月率眾起義,反抗南漢的腐敗統治。起義之時自稱"中天八國王",建號"永樂",規定部眾一律穿紅衣,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當時的起義軍又叫"赤軍子"。當起義軍如燎原之勢興起的時候,南漢朝廷政府著急了,立馬集結部隊鎮壓,但是起義軍的謀略和鬥爭力很巨大,於是起義軍連連勝利功克潮、循等州,連克"東方州縣"。但是勝利來得太快,張遇賢領導的軍隊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再加上南漢政府大肆懸賞,只要是能殺起義軍的人,或者能夠提供很大線索的就會得到很大的獎勵。所以起義軍陷入了困難,此時的張遇賢不知道該怎麼辦,軍心渙散,張遇賢都不知道怎麼去指揮了,自己的部屬又各行其是,最終導致全軍潰散。張遇賢求神不應,被迫棄營撤離。最後張遇賢一行還是難逃身咩滅夷族之禍 。

    其次就是南唐的黃梅人、諸祐的宗教策劃起義,鬥爭也很是激烈,不過規模小,最終也是有著農民起義的侷限性,最終失敗了。

    最後要說的就是後梁毋乙利用摩尼教秘密組織群眾上千人,在陳州一代發動的起義。毋乙是五代時後梁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州人。他與董乙等人以摩尼教組織群眾,晚上就聚在一起,白天就散了,起義軍剛興起的時候,一路勢如破竹,引得諸州民眾紛紛來投靠,那時候的起義軍最多達到千餘人,毋乙顯當然就被擁立為天子。在920年兵敗,與其他諸首領八十餘人同時遇難。

    這就是典型的農民起義,雖然說起義規模不大,也都失敗了,但是這些農民起義的鬥爭目標都很明確,南漢張遇賢自號“中天八國王”,反映了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建立統一國家的慾望。而南唐的黃梅人、諸祐提出了“能使富者貧,貧者富”的口號,更是繼承和發展了唐末農民起義中的均平思想。等等這一切都反映了當時全國貧苦農民的願望,表現出時代的特點。

  • 3 # 我是一個存在483

    準確的說是五代十六國時期。

    唐末潘鎮割據,戰亂頻發,百姓生活艱苦,生存不易,起義時有發生。

    有的是被迫走投無路,揭竿而起,有的是受到宗教蠱惑,脅迫造反。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起義也好,造反也罷,為了吸引各界人士加入其中,肯定會提出口號,提出目標。

    就像劉邦的約法三章,陳涉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朱元璋的廣納糧高築牆緩稱王,朱棣的清君側等等

  • 4 # 經典大觀園

    在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時期,國家混亂,政權割據,連年戰亂百姓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狗急了還跳牆,人逼急了自然就會爆發起義,但是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次數卻不少,而且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鬥爭目標要比以前的農民起義更加明確。

    南漢張遇賢的起義,南唐的黃梅人、諸祐的起義、後梁毋乙的陳州起義等等,都反映出了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建立統一國家的慾望、甚至有平均財富的思想火花出現。為什麼各個起義派都有差不多的目標?不是心有靈犀,究其原因這是時代的產物,人處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下,自然就會有相同的心理、行為和思想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程式設計師的出路在哪裡?七年半的老程式設計師有哪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