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歷史上所謂的“自毀長城”,實際上也可以用另外四個字解釋,那就是“功高震主”。當屬下將領的才能,聲望都超出了君主的控制能力,縱是長城,自毀也是當然的。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南朝宋文帝和檀道濟

    談及“自毀長城”怎麼能不說,典故的出處呢?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名將,後世唐武廟64名將,宋武廟72名將,《十七史百將傳》都有他的一席之地。成語“唱籌量沙”講的便是他的故事,而“三十六計”也是由他總結而出。

    但是檀道濟並非將門,只是微末的寒門出身,父母早亡,與兩位兄長相依為命。成年後投身北府軍,成為了劉裕的部下,因為富有膽識謀略,又能身先士卒,屢建戰功而被劉裕器重。

    劉裕北伐時,檀道濟便是先鋒,一路披靡,破許昌,擒寧朔將軍、潁川太守姚坦及大將楊業;據潼關,破姚紹。長安平定後被封為徵虜將軍、琅邪內史。

    劉裕稱帝后,檀道濟以開國功臣,擔任護軍,加散騎常侍,領石頭戍事。 聽直入殿省。封永修縣公,食邑二千戶。

    劉裕死後,檀道濟在軍中威望最高,左右心腹都是身經百戰,掌握兵權的大將,且幾個兒子又有才氣。因此宋文帝對其非常忌憚,擔心成為劉裕第二。

    後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又使宋文帝無法像劉裕一樣取得立軍中威望,加之體弱多病,幾次病危,於是愈發想要除掉檀道濟以除後患。

    終於在436年,宋文帝一次發病的時候,將檀道濟召回逮捕。以密謀叛亂的罪名將檀道濟和幾個兒子,以及心腹薛彤、高進斬首。

    《南史·檀道濟傳》中記載,檀道濟被捕後,脫幘投地,怒喊:“乃壞汝萬里長城!”也就是成語“自毀長城”的出處。

    後來北魏聽說檀道濟等被殺,率兵攻宋,直逼都城建康,宋文帝才感慨道:“假若檀道濟在何至於如此呀!”

    趙幽繆王和李牧

    李牧為戰國四名將之一,長期駐守雁門郡,防備匈奴。後以計大破匈奴,殺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使得其後十多年,匈奴都不敢靠近趙國的城池。

    後來,趙國大將名臣如藺相如、趙奢、廉頗等或死或走,只有李牧成為支撐趙國的柱石重臣,多次領兵擊退秦國的進攻。

    為了除掉李牧,秦國再次使用反間計,用重金收買了那個曾經誣陷廉頗的郭開,散步李牧勾結秦軍,準備叛國。趙幽繆王聽信謠言,未經證實,便以宗室趙蔥代替李牧為主帥,李牧不從被殺。

    李牧死後三個月,王翦率軍攻下邯鄲,俘虜趙幽繆王,公子嘉逃代稱王。

    夫差和伍子胥

    伍子胥原為楚平王子建太傅伍奢次之,因費無極誣告陷害,伍奢及長子伍尚被殺,伍子胥逃往吳國。

    後伍子胥幫助闔閭殺吳王僚,自立為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兵攻入楚國都城,掘墓鞭屍,報殺父兄之仇。敗楚之後,又助吳國敗徐、魯、齊,成為春秋霸主。

    公元前496年,闔閭和越王勾踐大戰,受傷而死。夫差繼位為吳王,為父報仇打敗勾踐,當時伍子胥建議殺死勾踐,但太宰伯嚭受到越國賄賂,為勾踐講情而免死。

    公元前484年,伯嚭誣陷伍子胥謀反,夫差贈劍令他自盡。伍子胥臨死前遺言家人,將他眼睛挖下,掛在都城東門上看著越國滅吳。夫差聽後大怒,命人將屍首用鴟夷革裹扔入江中。

    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夫差拔劍自刎。

    除以上外,還有像斛律光、岳飛這些也算是自壞長城,也有如朱友貞、李隆基等這些君主的盲目指揮,導致王彥章、哥舒翰戰死,也應該算是。

  • 2 # 吃好喝好藥好

    輕鬆一點,歷史小吃。大家好,我是小吃。

    如果說自毀長城的人,我腦子裡首先蹦出來的就是崇禎帝!

    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他致力於強大自己的大明王朝。登基後除掉魏忠賢,改革了吏治,也算是有所作為。

    但是,這人啊能力是有,但是運氣實在是不好,上任第一年就趕上大旱,後來又是鼠疫蔓延,民不聊生,叛亂不斷。加上這個主實在是太多疑了,頻繁換帥,終於養肥了李自成。而且在與滿人的戰爭中,又搖擺不定,一會想和談,一會又想打。這種性格如何能拯救大明。

    最最讓人費解的是,放著有能力的大將不用,殺的殺,貶的貶,自毀長城,最終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在煤山上吊而死。

    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自己聽懂別人言外之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