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幸運
-
2 # 手機使用者66508451840
如何教孩子做人? 父母對一個孩子的教育最少要持續18年。但從做人這一個方面講,一個孩子獲得的做人道理不是在學校,而是透過學習自己的父母,其次就是孩子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老師。所以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現的得體。比較和諧的家庭環境更容易培養出心靈健康的孩子。
比如說,不酗酒,誠實守信的父母在日常行為中的所作所得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儘早的去認識社會,去參與社會。孩子在社會活動當中會認識各種各樣的人。
當孩子對是非的判斷失去平衡時,父母一定要及時指導,教授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在社會上至關重要的。 家長要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說透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進行自我反思,讓他們明白每天的所思所得,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做人的自我哲學。 老話說,做人根上要正,骨子裡的氣節不能少,原則不能改。其實這個問題問的很大,那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答,教孩子做人以下三點很重要。【圖片】以身作則。孩子一切的學習都是在模仿,他會模仿大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方式,成年人的舉止、言語都會對孩子的認知產生影響,他在什麼情況下如何選擇是來自他從周圍人身上得到的結論。 明確對錯。透過批評與誇獎來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他幹了一件不該乾的事情,你要讓他記住這是錯的下次不能再犯,他幹了一件好事,要給予誇獎,強化正確認知,讓他知道下次還應該這麼做。 實踐出真知。讓孩子自己處理一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自己摔跤自己爬起來,自己也會慢慢總結經驗,明白如何成功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教導孩子做人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言傳,另一個就是所謂的身教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謂是巨大的,因此你們要透過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和自己言行的示範作用,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言傳在先,身教在後,先有言傳後有身教。言傳為表,身教為裡,表裡如一,方能更好的教導孩子。因此先要用言行告訴你的孩子,怎麼去做一個人,先給他們定下一個框架,給他們定下一個目標,勾勒出整體的形象來。是為人和善,謙謙有禮,是溫文爾雅或者是知書達理,是有風度有格調有良知的。然後你的孩子腦海裡有了對這些的印象了,你再按照你教導給孩子的那樣去做,那麼就會讓他們明白,究竟具體的什麼是你曾經教給他們,讓他們去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行為。 孩子也會模仿你的這些習慣和行為,在你的影響之下,學著你去做,從其中慢慢的領悟這個做人的真諦,一點一點的把道理摸索出來,形成自己的一套獨有的價值觀,而在這之中一定有你這個做父親或者母親的痕跡。 一個家長想教孩子做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父母,已經超越了很多父母,這樣的孩子的起點也已經超越了很多普通的孩子。 做人是人一生當中的功課,需要用一生去完成它,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永遠沒有止境。想要教孩子做人,首先孩子的父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成為一個君子。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透過語言去教育孩子總是蒼白無力的,總是難以說服孩子的,不如透過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學習自己,模仿自己然後逐漸的形成自己的思考,讓孩子自主的去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然後成為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
首先應該教一個孩子孝順父母,這是任何一個孩子的起點,俗話說得好一個人如果不孝順他的父母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沒法交往,因為他連世界上最應該感恩的人都不感恩,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感恩的呢,另外還要教會孩子透過自己的勞動就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千萬不要不勞而獲投機取巧,帶著那種投機倒把的心理很難獲得成功,反而會給孩子養成一種浮躁的心態。
-
3 # 繁華依舊影視經典
拿了別人的東西要還,別人的東西再好沒有自己的用著心裡舒服。去別人家如果可以不要空手。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是處事有自己的原則,自己能用到的東西就自己備著,用不到的也不羨慕別人比咱東西多。鄰居來竄門都是用自己最好的東西招待,禮數很足。借了別人東西一定會原樣還回去,絕不佔人便宜。
-
4 # 馬克說生活
父母不管怎麼樣,都是最愛我們的,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只有父母幫你,所以,我認為,就算父母在影響你的為人處事,也不要怪他。
我就經歷過,曾經犯下很大的錯誤,最後沒有一個人幫助自己,只有父母幫助自己,再怎麼罵自己,也是為自己好,這是真的。
那些不關心你的人,連罵你都懶的罵。所以百善孝為先,父母可能做的事,讓你不舒服,不高興,但是他們年紀大了,只是想為你好。
題主問這個問題,感覺父母拖累自己一樣?
-
5 # 老痴雞送快遞
首先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以及家庭的氛圍會影響著每一個孩子。每個人經歷的家庭都是不同的,而且每個人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
如果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家庭,或者是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的教育方式就會圍繞著“仁,義,禮,智,信”來教育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孩子也是傳統的,身上會有一種書生氣,準確的說看起來修養程度會更高。
有的父母注重和孩子打成一片,和孩子聊的比較多,父母之間的關係就像朋友,父子之間無話不說,在交談中為孩子指引方向,幫助孩子成長,父母和孩子之間基本上不會有代溝,我和我的父母之間就屬於這樣,聊的比較多,最多的就是和我的父親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父子之間也就聊了很多的心裡話,代溝也就沒有了,讓父母幫助成長。畢竟有很多話,沒有辦法和別人說,只能和父母交談,父母也會耐心的傾聽,這就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環境。
也會有一部分孩子成長在不太幸福的家庭,父母之間經常吵架,或者父母關係不太好,這樣的家庭都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容易讓孩子產生內心的陰影,讓性格內向,不願意張嘴說話。
現在的社會造成了很多的單親家庭,記得高中的時候,我們班裡就有好幾個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不應該受到鄙視,相反我們應該和他們好好相處。
-
6 # 學海無涯快樂為舟
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不要在他人面前誇自己有多好。
這句話對我很有幫助。不管是上學時還是工作後,有人跟我談論誰誰誰的不好時我都提醒自己不要參與,不要跟風,因為說不定哪天我會是那個誰誰誰的朋友。至於不要自誇,更是如此,真優秀的地方,不用說別人也會看到,用不著黃婆賣瓜。當然,自誇跟過分謙虛不是一回事,這個度還是需要自己把握的。
回覆列表
我媽性格開朗,跟很多人都能聊起來,跟人相處從來不佔人便宜,也不會讓自己受委屈,我爸性格內斂沉穩,不太愛說話,有什麼事都在心裡,對人好只會行動不會說,我更像我爸一點,不太愛說,跟好朋友在一起才能放的開,人多就會很拘謹,感覺哪哪兒都放不開,很好說話,別人找我幫忙幾乎沒有拒絕過,可是自己有事很少找別人幫忙,總感覺打擾別人了,朋友一起吃飯,一起玩什麼的,從不會讓別人吃虧,感覺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活著,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不會說狠話,不會拒絕,不會為自己著想,這好像變成了一種身體的自然反應,自己真的很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