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週週的心空間
-
2 # 心智之道
您指的是瑜伽的冥想吧,因為心的專注力尚未訓練成熟而離開了所依(這裡指冥想的內容)之故。
練習瑜伽者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做肢體訓練或體式訓練時,不會覺得心容易分神,但是一進入冥想階段,就會覺得特別容易分神。這是由於心(分別念)的特點就是變化多端、飄忽不定。在做體式訓練時,我們的心有了一個所依之處,就是所訓練的體式,故此不容易覺得分神。但是當冥想時,我們就離開了這個動態的所依対境,心就會變得無所適從而分神。要讓心能夠靜止或者安住下來不胡思亂想,需要一個所依止或者說所專注、安住的対境或者目標作為所繫之處。但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散逸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所以一開始訓練專注的時候,內心非常的容易走神或者胡思亂想。這就需要一個由不能夠安住或者專注, 到一個能夠稍微專注,然後能夠長時間專注的訓練過程。
對於訓練專注或者是冥想,他的要點是:一開始的時間要短,次數稍微多,慢慢往上增加時間和減少次數。否則一上手就是很長時間的冥想,就會養成壞習慣,以後只要一冥想的時候,就會走神、胡思亂想。這就像馴服一匹Mustang,需要慢慢、慢慢地來,而不是抓住以後,一下子就能讓它能夠服服帖帖。如果對抓住的Mustang,一下子就以野蠻的方式進行馴服,而不是以善巧方便,慢慢進行馴服,那麼這匹Mustang永遠無法馴服。那些影視劇中,一下子就將Mustang馴服的片段,只不過是騙人罷了。
所以,知道分別唸的特點,然後掌握正確的方法並且實際去實行,慢慢就可以做到冥想時不走神。
-
3 # M亞特
冥想的時候經常走神是初學者很正常的現象。即使是資深的練習者,也無法做到完全清空腦海裡的所有念頭。
首先我們嘗試理解什麼是冥想。冥想是透過在一定的環境中,比如相對安靜舒適的環境,用身體呈直角的坐姿,保持意識清醒的狀態下調整呼吸,降低腦電波的頻率,降低體能消耗,暫時屏棄日常工作,生活的關注,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內在意識,內在智慧的一個過程。
經常練習可以放鬆身體,改善健康,緩解壓力,焦慮,提升專注力,創造力,幸福感受度。
也許有人以為,冥想的目的是最終達到所有思想思緒清空,達到身心空靈的效果,這是一種誤解。因此對於冥想過程中出現的思緒,念頭感到不安,沮喪 甚至抗拒。
要知道,人的大腦有一萬億個腦細胞,一千億個神經元,它們無時無刻不在處理我們所有感官器官所收集到的資訊,圖片,聲音,嗅覺,味覺,感覺,任何一點感官的資訊都會喚起大腦回路存貯的記憶的再加工。大腦每天會產生大約七萬個念頭。這就意味著我們除了腦死亡,我們無法擺脫意識和念頭。
冥想的過程,就是把日常我們的關注從外界轉移到內在,並儘可能地保持時間長一些。我們的焦慮,壓力都來源於我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每天為著生活和工作奔波,忽略了傾聽內在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的聲音,忽略了向內探索解決問題的資源的能力。冥想可以讓我們重新建立與自己內在聯絡,關照內在,連結內在智慧的渠道,這個過程也是不斷的發現,領悟的過程,不是頭腦完全空白的狀態。
進入冥想狀態的時候,我們的感官知覺都會被放大,會覺察到更多內心的焦慮和不安,身體部位的不適。這些念頭,想法的出現都是內在智慧跟我們傳遞的資訊,我們只需要靜靜的觀察,關注它們的存在和帶給我們意義。
-
4 # 小輕
心不寧。
呼吸有很多種方式。
慢慢來,閉上眼睛。
給自己心裡默數呼和吸各三秒,進而延長到六秒。
胸腔呼吸,腹式呼吸等,就是把氣運到哪裡。
回覆列表
之所以冥想,就是因為我們每日年頭太多,太雜,會消耗我們的能量。
而冥想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去唸頭,保持身體放鬆,內在專注,增長智慧的過程。
當然,初學者肯定會經歷很長時間無法專注的狀態,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前面幾十年的生活習慣,已經讓我們的大腦和意識保持了分心的習慣,所以我們要允許在冥想的幾天甚至幾個月內,都有各種念頭不斷閃現的狀態。
當然,我建議大家在初學時期,最好有專人引領,會容易進去頭腦放鬆專注的狀態。另外,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去做冥想,這樣會讓自己有安全感,也更容易進入放鬆狀態。
最後,當我們有念頭,或者不斷有思緒干擾時,不要指責自己,也不要去對抗那些念頭,而是允許他們到來,只有允許了,那些念頭才會被釋放,接下來的狀態才會更加接近專注,舒服和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