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明來也

    在中國古代,皇位的繼承方式一般都是世襲制,而且是嫡長子世襲制。但是在蒙古帝國時期,感覺那時候的皇位繼承製非常的亂,不是對蒙古史有深入研究的人,根本不知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繼承方式。

    因為除了戰功和能力,在蒙古人的觀念中,還有一種幼子守灶的傳統。這和漢人嫡長子的方式完全不一樣。這種傳統觀念,在蒙古汗位繼承過程中,至少引發了國內的三場戰爭:其一是拖雷是成吉思汗幼子,所有後面才引發了拖雷的兒子蒙哥奪位。其二是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覺得自己是幼子,在蒙哥死後,被蒙古本土貴族推為大汗,結果所和忽必烈打了一仗,最後失敗。其三是鐵木哥是成吉思汗的幼弟,他也覺得是幼子,在窩闊臺死後,他還起來造反,想當大汗,結果被鎮壓下去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蒙古帝國汗位繼承的理由,和其他皇朝的不一樣,其他基本都是長子優先繼承,但是蒙古國有幼子也可以繼承。。當然了,幼子繼承的方式最後只能讓位一點:實力!畢竟實力才是最終的決定方式,不然就算你當上了皇帝如果沒有實力也很可能會被轟下來!

  • 2 # 時間的車輪

    幼子守產製是蒙古和滿洲等少數遊牧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這同他們遊牧和漁獵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年長的子女成年以後,就會得到一定財產去自己生產和生活。而幼子往往在父母去世時年紀尚小,不具備自己創造的能力,如果那時再和其他成年子女一起共同瓜分父母遺產,在那種艱苦的生存環境中,無疑會使幼子難以生存。

    在蒙古有“幼子守灶”的記載。家中正妻所生幼子稱為“斡赤斤”,意為“守爐灶者”,可以繼承大部分家產。

    《史集》載:“蒙古自古的風俗,(首領)在期生時,遣其諸長子居於外,分予財產、牲畜屬眾;其作則盡屬幼子。”

    《蒙古法基本原則》一書說:“成吉思汗的大札薩克規定,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

    也有資料說蒙古和元朝的統治者由忽裡勒臺選舉,沒有固定的嫡長、嫡幼繼承製。

    而且他們沒有封建家族禮法制度,沒有那些什麼長幼有序,嫡庶有別的規矩。採取推舉制,長子未必就有優先繼承權,而庶子也不見得就比嫡子機會小。

    忽裡勒臺是蒙古和元朝的諸王大會、大朝會。又作“忽鄰勒塔”或“忽裡臺”,蒙古語。最初,蒙古人的忽裡臺是部落和各部聯盟的議事會,用於推舉首領,決定征戰等大事。

    在鐵木真崛起以前,蒙古還是一些很分散的部落,他們過著奴隸社會晚期的生活,他們那時的法則很簡單,就是比拳頭大,不管你是嫡子還是庶子,還是賤民,只要你有能耐,你就能做部落的可汗。但是等級也很森嚴,黃金家族就佔有很大優勢。

    1206年鐵木真建蒙古國,召開忽裡臺,即大汗位。此後,歷朝大汗即位,都由忽裡臺推舉。

    在鐵木真的四個嫡子中,只有窩闊臺是最沒有稜角的一個,他沒有朮赤的暴躁,也沒有察合臺的狹隘,所以,他被鐵木真認定為將來能使大蒙古國團結的人。無疑,鐵木真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正是窩闊臺的上位,使蒙古得到了十多年的穩定發展,並開啟了蒙古帝國的第二次擴張。

    從鐵木真確立繼承人開始,蒙古人的繼承法則正在發生了改變,從那以後,蒙古大汗的繼承製度便成了遺命制和選舉制相結合的方式。

    窩闊臺雖受了鐵木真的遺命即位為汗,但是要讓所有蒙古人都聽你的命令,還得召開“忽裡臺大會”(蒙古人的選舉大會)得到他們的正式承認。在察合臺的帶頭支援下,窩闊臺終於坐穩了大蒙古國的頭把交椅。

    所以說蒙古沒有固定的嫡長繼承製,汗位繼承權或由先朝大汗生前指定,或透過明爭暗鬥強取,但形式上總要召開忽裡臺,由諸王、貴戚推舉,才能即汗位。新大汗在忽裡臺召開期間,照例向諸王大臣頒發大量賞賜,籠絡人心,因而忽裡臺也成了蒙古顯貴瓜分帑藏的一種形式。進入元以後,忽裡臺即大朝會的形式依舊儲存下來,歷朝皇帝即位都要召開忽裡臺,舉行儀式,頒發賞賜。但忽裡臺遠非決定帝位繼承的具有實權的議事會,元朝大多數皇帝都是透過權臣擁立、武力爭位或流血政變即位的。忽裡臺又是決定和宣佈重大軍事行動,分派征伐任務,宣佈新定製度的會議。如1235年窩闊臺汗召開忽裡臺,決定遣以拔都為首的諸王、將領遠征欽察草原和斡羅思等國,開始了著名的西征。

  • 3 # 科技商業史

    首先,幼子繼承製繼承的只是財產,而非政治地位。蒙古帝國最高的政治地位是大汗,主要還是由權臣和諸王推舉而來的。

    其次,幼子繼承製有它獨特的現實意義。遊牧民族由於其生產生活方式的特殊,無法定居,因此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在成年結婚之後會與父母分家,一旦分家,便無法更好地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因此,家族中最後一個成年的男性就要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自然也會繼承更多父母的遺產。

    最後,幼子繼承製還能確保家族血脈的純正性。大部分少數民族是允許婚前男女可以有性生活的,由此引發的長子血脈問題(主要是父系血脈)便無法有效解決,但幼子卻不會存在此問題。

    綜合以上三點原因,蒙古帝國之所以保留了幼子繼承製,主要還是由於保留了民族習慣。

    寫在最後:有很多民族習慣既成就了這個民族,同樣也是毀掉這個民族的底層邏輯。比如說遊牧民族的大汗之位,通常採用的是兄終弟及制,這樣可以最大的保持軍隊的戰鬥力,畢竟統帥的弟弟有著跟統帥一樣的經歷和威望。而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總是容易被人操縱,因此難以服眾。同樣也是由於這一繼承製度的原因,造成的了“胡無百年之運”的歷史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拓展:為什麼中南半島的人口集中分佈在沿河平原及河口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