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味聊教育
-
2 # 甜心育兒坊
教育孩子對父母來講,就是一場陪伴和放手的過程。放手和陪伴,是缺一不可的,放手不代表完全置之不理,陪伴不代表事事包辦,父母要保持其中的平衡。
著名主持人樂嘉陪兒子徒手走沙漠,作為父親,他一直陪著孩子在走,並且適時的鼓勵,給予其勇氣,而不是袖手旁觀,等著孩子自己走完。
適當的放手,就是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2歲左右,讓孩子自己吃飯,3歲左右讓孩子自己學著穿衣穿鞋。父母不要大包大攬,要讓孩子明白,自食其力是最重要的,要給孩子獨立鍛鍊的機會,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孩子早晚一天會長大,會擁有自己的生活。作為父母,會慢慢老去,不可能陪伴孩子的一生。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摸索,去探尋自己想要的一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得更遠,生活的更幸福。
-
3 # 禾頁老師
父母和孩子一場,最終肯定是要分離。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父母教育的責任之一。
1.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自己能做得,家長不要代替,更不要幫助。放手讓孩子做。
孩子只有在做事中才能成長。
孩子只有在做事中才能找到成就感。
孩子只有在做事中,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活出真正的自己。
一年級的孩子書包自己收拾,鉛筆自己削。在家中擔任刷碗的家務,還可以父母擦皮鞋。
2.不要怕孩子做錯,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家長要有耐心和寬容。
孩子做事,家長不要嘮嘮叨叨說這說那。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錯。孩子就是在反覆試錯中,培養自己的勇氣和做事能力的。
如果孩子問家長一件事該怎麼做?家長要有耐心。對孩子的教育就是細節的教育,跟孩子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細節。
有耐心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有的時候孩子會錯誤重犯。家長對此要有一顆寬容的心。父母給孩子的空間有多大,孩子的能力就有多大。
3.和善而堅定的父母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對待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父母要態度堅定。不能突破底線。
但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永遠是和善的。
父母放手後,孩子做事肯定沒有大人幫他做的好,也容易出現錯誤。但是父母永遠是和善而堅定的支援他,這也是父母給孩子最強的能量。
-
4 # 龍老師說
龍爸爸覺得智慧家長懂放手,成長中的孩子才會獨立成材!一是從小培養孩子有膽量,讓它能夠去除對陌生世界的恐懼,二是從小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自理能力,不要嬌慣孩子,三是讓孩子學會適應和接觸陌生的環境,不用太依賴自己的父母,四是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吃飯、穿衣,掃地,擦桌子,整理東西等能力,五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既鼓勵孩子大膽與世界溝通,又有方法地拓展朋友圈和事業!
回覆列表
家長對孩子,特別是未成年孩子,說"放手"是不恰當的,科學地講,應該是"放鬆"。
這就好比是"放風箏",孩子是風箏,而父母的管教就是拽在手心的那根"線"。若要風箏能起飛,並且能飛得高、飛得遠,手中的線必須要敢於放鬆。如果線拽得過緊,風箏永遠沒有自由飛翔的那天。不過,把線"放鬆",決不等於將線"放手"丟下。否則,起飛的風箏會大風吹得迷失方向,甚至摔落。
孩子在進入初中階段前後,基本開始進入他人生的青春期,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在思想和行為上,更渴望自主自立自強。在這個階段裡,如果父母過多包辦孩子意願,不願適當放鬆對孩子思想和行為的約束,必然會加重孩子逆反心理和行為。
比如:具備較強自主意識的孩子,在老師或父母規定的學習時間裡,不一定去學習,而是去從事一些他自認為應該去幹的其他事。但他這決不是放棄學習任務,而是自行將學習時間作了另外安排。如果此時的老師或家長,不加溝通,劈頭蓋臉一頓責罵,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反而認為老師或家長是無理取鬧,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再如:節假日,孩子同學間約好去為某同學過生日。如果父母以"耽誤學習"為由,堅決予以反對,根本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那麼孩子必然會十分傷心,認為父母不通情達理。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想法,只要教育孩子應注意的問題,就應放手、答應。如此,不僅有利於關係的融洽,也有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