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觸控宜賓
-
2 # 一起來聽雨夜雨
童年的年味是最濃重的,物質匱乏的時期,煎炸蒸煮,年味就是那麼越來越濃了。大年初一才肯穿上新衣服,放鞭炮,去拜年,吃糖果,童年糖果是最甜的,最單純的年味最濃。
-
3 # 我不會上線了
老人漸漸老去甚至離我們而去,小孩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春晚已經幾年都沒有趙本山的小品似乎不再好看,人們圍坐在一起也都是各自拿著手機玩遊戲、搶紅包。
似乎最有“年味兒”的過年只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
4 # 日落好美
街上過年裝飾品很多 家人都喜氣洋洋 有說有笑 少看手機多扯淡 增加逛街的地方 過年就圖人多熱鬧 感覺現在的人比以前的人冷漠多了 興趣點太高了 沒那麼容易開心笑了
-
5 # 鄉土風情大舞臺
隨著年味越來越淡,對小時候農村過年的情景,是越來越懷念了。
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業生產責任制之前,實行的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我們村有一個大坑,每年村裡都會投入魚苗。到年關前的十來天,把坑裡的水用抽水機抽乾,可以收穫上萬斤鮮魚。這時候,家家戶戶,大人小孩,歡天喜地,每家按人頭分到十幾斤幾十斤鮮魚,美都美死了!
每年臘月二十以後,就要著手準備過年了。母親會用紅薯熬糖,製作糖糕麻糖。還會製作好吃的油炸麻葉,油炸糖果。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幾鍋白麵饃。那時候,農村人平時很難吃到純麥的白麵饃。第一鍋饃下灶,我們這些七八歲的孩子,一口氣能吃兩三個,真是太好吃了!
短缺經濟時代,成衣很少有賣,買布要布票。我母親用自家自留地種植的棉花紡織城線,我父親用農村的土織布機織成布,過年時給孩子每人做一身新粗布衣服。因為農村男孩比較皮,成天在地上打滾,爬樹,到處瘋,我平時穿的衣服都是帶有補丁的。過年穿上了新衣服,別提多美了!
因為要走親戚,還要待客,過年買肉是必不可少的。父親買上十來斤肉,買回來掛在房樑上。我們這些孩子因為平時吃不上肉,每天都要看這塊肉無數次。母親怕我們家裡來客人時會搶肉吃丟人,煮肉的時候把煮好的肥肉給我們每人一大塊,讓我們一次吃個夠,幾天都不會再期肉了!
年三十以前,就要買紅紙裁紙寫門對子了,我們這些上小學的孩子也可以大顯身手,因為寫門對子還提高了毛筆字水平呢!年三十早上,準備好自己製作的漿糊,家家戶戶貼上喜慶的門對子,還不忘給自家的架子車、腳踏車、糧食囤上也貼上喜慶的話,大門口的樹上貼上出門見喜,各家各戶都很喜慶!
年三十晚上,每一個孩子都要準備一個手電筒,方便拾炮。到該吃年夜飯的時候,村裡的小孩子成群結隊,聽到誰家炮竹響,一窩蜂全向這一家跑。一盤炮還沒有放完,地上趴的全是孩子,爭撿地上沒有爆炸的炮。
年初一早上,天還未亮,就聽到到處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很多家庭已經起床了吃年飯了。我們豫東有個習俗,誰家年初一起得早,預示著誰家的日子會更好,所以家家戶戶都起得很早,就是為了有個好兆頭。吃完飯,大人孩子,穿上新衣裳,喜氣洋洋出門去向長輩拜年。村民們見了面互相祝福,許多人之間平時思想上有個小疙瘩小矛盾,一句問候,冰釋前嫌。
過了年初一,就開始走親戚了。一般是先走孃家姥姥家,再走兄弟姐妹家,後走姑姨表親家。七八十年代,每逢年關,豫東的雪下得特別大。年關時馬路上,走親戚的人絡繹不絕,紅男綠女,有步行的,有騎腳踏車的,有拉架子車的。這時經常看到馬路上因為大雪路滑鬧笑話,有走著走著滑倒的,有腳踏車騎到路邊溝裡的,籃子裡的蒸饃、果品散落一地,爬起來趕快撿,還羞得面紅耳赤。
童年的記憶是美好的,那時候雖然大家都窮,但過年都很快樂。不知有沒有同齡人看到我的分享,你有同感嗎?
回覆列表
小時候每到過年,爸爸媽媽、親戚朋友總會給我們壓歲錢,給我們買新衣服,我們拿著壓歲錢買鞭炮、買玩具。
那時候,年味兒無處不在到處都能感覺得到。
而如今的我們,卻在瘋狂地“尋找年味兒”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都已長大成人,我們的身份在過年的時候發生了360度大旋轉
我們不再收到壓歲錢,我們不再收到新衣服;我們成了小時候自己眼中的“大人們”
我們需要遙遙千里回家,我們需要給孩子們壓歲錢,我們需要為父母盡孝心,我們需要請親朋好友聚會......
我們的“年味兒”又在哪呢?
"我也不知道"
可能是我們自己成為了製造"年味兒"的人
卻再也無法感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