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力中國
-
2 # 欲雲談史論今
看過《東周列國志》的人,很多都認為鄭昭公比鄭厲公更適合當國君。如果不是祭仲與鄭厲公攜手推翻了鄭昭公的統治,也許鄭國會繼續強大下去。其實,《東周列國志》中對鄭昭公的描述,很多都不是史實。為了凸顯鄭昭公的高大上形象,將很多鄭厲公的事蹟移植到了鄭昭公身上。
真實說來,鄭厲公的能力要強過鄭昭公太多——這可以從這兩兄弟都參加的兩次戰役得到充分證明。公元前714年冬,北戎入侵鄭國。
鑑於北戎實力強大,鄭莊公不得不推遲了與齊僖公、魯隱公會盟的計劃,來親自指揮這場國家保衛戰。
該如何來應對北戎呢?
鄭莊公望著身邊的兒子們和得力大臣,希望他們能給出建議。這時,公子突(即鄭厲公)站了出來,說:“可派出一支敢死隊引誘戎兵,然後迅速撤退。在敢死隊的撤退路上,埋伏下三路軍隊。北戎向來輕率而隊形不整,貪婪而不會相互救援;他們勝利時爭利而互不相讓,失敗時又只顧自己逃命而互不救援。因此,突前的戎人見到有戰利品,就會冒進;冒進後遇到埋伏,就會拼命逃竄。戎人前後不能接應,我軍就可必勝!”
這是歷史最早記載的三面埋伏之計,在春秋時可謂是領先於時代。鄭莊公聞之大喜,立刻依計而行,果然大勝北戎。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聯合衛、陳、蔡三國大軍前往伐鄭,雙方在長葛遭遇。周王室再加上衛、陳、蔡三國大軍,實力明顯佔據上風。鄭國與之對抗,看來卻是凶多吉少。
關鍵時刻,公子突再次上前獻計:“陳國剛剛發生大亂,人心不穩。如果我軍先突擊陳國軍隊,他們必定先行潰敗。王室聯軍見陳國兵敗,就會自亂陣腳;蔡、衛兩軍戰鬥力不強,就會先行潰逃。這時我軍再集中三路兵力攻打王室中軍,那就可穩操勝券了!”
鄭莊公再次接納了公子突的建議,結果將王室聯軍打得大敗!周桓王還被鄭人射傷,如果不是鄭莊公放了他一馬,也許周桓王就會戰死沙場了!
這兩次關鍵性的戰役,公子忽(鄭昭公)與公子突都有參加,但是公子忽卻從未發過一聲。由此可見,公子忽雖然經常獨立帶兵,但是他在謀略上卻與公子突相差甚遠。
公子忽不但是有勇無謀,他的自制力也相當差。公元前715年,公子忽從陳國接回了媯氏,準備成親。陳國大夫陳針子作為孃家代表,送親送到了鄭國。
可是,一回到鄭國,公子忽居然等待不及,還沒拜祖先就先洞房了!
這引發了陳針子的高度不滿:“這哪裡是夫妻啊?連祖宗都欺騙了!不遵守禮制,這是要斷子絕孫啊!”
作為鄭國太子,一舉一動都必須謹慎而有禮。雖然周時各類形式化的禮儀眾多,令人煩不勝煩,但作為未來的國君,在這方面卻不能任性而為。自己婚禮之上,孃家的客人還在等著走婚禮的儀式,公子忽就自行先與新娘洞房,這無疑是非常失禮的舉止。足見,他平日在鄭國也多任性之舉,自制力極差。
公子忽自制力差,又是有勇無謀之輩,當了國君也是鄭國的禍害——只不過,還沒等鄭昭公禍害鄭國,他先被別人禍害了而已。
綜合以上,個人覺得鄭厲公才更適合做鄭國國君。
如果鄭莊公一開始就選定公子突做太子,也許鄭國曆史就完全會是另一番模樣。可惜了,宗法制下,決定了公子忽才是太子。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鄭國後來的諸多動亂。
回覆列表
鄭昭公雖有識人之明但心太軟還是被小人所害,鄭厲公玩心術厲害不象鄭昭公猶柔寡斷最後他成功了。所以說作國君既要有識人之明又要有手段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