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樂魏泱

    不是韓信一開始就是兵仙,而是合適的環境,讓韓信得以快速成長。從小兵做起,實戰經驗不可謂不豐富。在劉邦賬下的暗度陳倉奇謀,也是基於對手是對項羽分封不公有不滿的章邯。前秦舊將對項羽並不心服,關中更是三方分治無法全力抵抗。出關的各大戰爭,對手不乏因循守舊,不知兵要的前六國貴族。所以是各種機遇與自身吸取經驗的迅速成長,造就的兵仙。碰上真正能打的項羽,韓信就沒有那麼神了,十面埋伏都沒能抓住項羽就可見一斑。但凡前期對手換成史上能打的將領,韓信都沒那麼神。但歷史也是不容假設,劉邦手下第一能打的人,還是實至名歸。

  • 2 # 六父

    韓信為何一出山就是戰神級別?有重要的三點:

    1.劉邦當著所有士兵的面,將隨身攜帶的佩劍給了他,幫韓信樹立了威信,讓那些士兵都服從了他,讓他領兵作戰更加順利,才能在之後的戰爭中屢戰屢勝。

    2.蕭何看重他,使得他掣肘很少。

    3.韓信本就極聰明,看過很多的書,熟知兵法,領軍作戰的能力非常強,也懂得很多的戰術。

  • 3 # 長島男爵

    【有趣的故事】比【真實的故事】更有傳播力。

    ————————

    ————————

    因為有一個會吹牛的粉絲——司馬遷,透過文字遊戲把別人的功勞也包攬在韓信身上,戰績x10,還不逆天?

    有一種作假叫沒有作假,假的騙不了人,半真半假才騙人。

    舉例來說,美國有三成黑人,是少數族裔,對不瞭解美國通訊手段有限的你來說,電視機是唯一接受外界資訊的途徑,於是電視臺一直播放美國黑人的鏡頭,就會造成一種錯覺——美國是一個黑人國家。

    從上面的例子看,電視臺沒有作假,他只是把區域性放大而已,卻能造成錯誤的認知。

    對漢初歷史而言,《史記》是最為重要的史料,而史記不同篇章知名度不一樣,很大程度是受故事戲劇性影響的,吃瓜群眾不關心事件真假,主線是什麼,最關注的就是故事有沒有趣。

    而《淮陰侯列傳》是史記中修飾潤色最多的一個篇章,造成他的知名度遠超其他篇章,使韓信的事蹟先入為主成為主線,其他人都是陪襯。

    事實上綜合史記各種資料(比如《功臣表》、《曹相國世家》《樊酈滕灌列傳》),韓信參與的戰役事實上只是大會戰的一個部分而已,也就是說無論是滅魏、趙、齊韓信都只是其中一路統帥,並不是韓信獨立完成的,而《淮傳》大量詳盡的語言心理描寫,比如其他篇章枯燥的簡述,更深入人心,最後集體功都變成韓信的功勞,一代戰神由此創造出來。

    再具體來說,韓信首戰的滅魏之戰上,《史記》記載是韓信與曹參【別】擊魏,別就是並行的意思,曹參當時並沒有隸屬韓信,而滅魏首功其實是屬曹參,曹參因此功封平陽侯(平陽是魏國首都),但是在吃瓜群眾的傳統印象中卻是韓信指揮滅魏。

    不得不說【有趣的故事】比【真實的故事】更有傳播力。

  • 4 # 見賢超齊

    的確如此,韓信領軍,一開始就是戰神。

    究其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韓信從小熟讀兵書,深諳兵法。

    韓信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兵書上,而沒有去種地或者打工,導致他窮困潦倒,不僅被街頭的小混混看不起,倍受欺負,遭受到了胯下之辱,而且生存都成了問題,曾經連續好幾天都沒有錢吃飯,快要餓死時,幸虧遇到河邊洗衣服的漂母給他施了一碗粥,他才沒有餓死。

    第二點,韓信當兵,一開始參加的是項羽的楚軍,雖然未獲得項羽的提拔與重用,但在跟隨項羽行軍打仗時,也一直默默地在分析與總結戰場上的得失,反覆揣摩,將以前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並進行昇華。

    第三點,當韓信被劉邦拜為漢軍元帥時,第一批跟隨劉邦的很多將領都強烈表示不服韓信,尤其是劉邦的連襟樊噲最不服韓信。

    韓信深知元帥的位置來之不易,就倍加珍惜,發誓一定要向諸將和士卒證明自己的軍事才幹。

    韓信小宇宙爆發,統領漢軍打第一仗,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大敗秦軍名將章邯,而威震四海。之後,又領軍攻打其他地方,皆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項羽聞之,後悔不已,後悔當初沒有重用韓信,於是派人送信給韓信,希望韓信能夠迴歸楚軍,一定委以重任。

    韓信回信給項羽,說道:“當初你沒能瞧上我,沒有給我個將軍噹噹,現在漢王給了我足夠大的平臺,讓我的軍事才幹得以施展,我得報答漢王的知遇之恩。”

    因此,基於以上三點,韓信領軍,一開始就是戰神,是有跡可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會給文章起標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