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95661284440

    1、先說說專家們的意見。

    呂思勉在《中國史》(白話本國史)裡說,“前二二五一年,商鞅出兵伐魏,大敗魏兵,魏入河西以和。於是魏惠王棄安邑,徙都大梁”。《先秦史》不在手邊,不引用了。衛鞅伐魏收河西事在BC240年,呂老認為魏都承接此事東遷的話,BC339很有可能。呂老是本著史記說的。錢穆在《國史大綱》裡如是說:“(注)魏初居安邑,文侯都在鄴,武侯則都魏縣,惠王即位,遷大梁。”似乎認為說的不夠透徹,他稍後又說:“遷都大梁以爭形勢。(注)此在梁惠王早年,史記誤謂在梁惠王晚期,畏秦而避。其時舊的國際形態已變動,新的國際形態未完成,各國皆遷都以爭形勢。如趙自晉陽遷中牟(此中牟在河北),又遷邯鄲,志滅中山以抗齊、燕。韓則自平陽遷陽翟,又遷新鄭,意在包汝、穎以抑楚、魏。秦自孝公自雍遷咸陽,以便東侵。” 楊寬《戰國史》論述較多,不搬原文了。他在書後的“六國年表”裡提到,魏遷都大梁在惠王九年(秦孝公元年),也就是公元361年。並且提到,在秦孝公十年(BC352)秦進攻魏國的安邑,安邑降秦。可以看出,《史記》和呂思勉認為魏遷都可能在BC339年,衛鞅收河西后魏畏秦而東走。而錢穆和楊寬則認為魏在惠王初期就遷都大梁了。2、我個人的意見。安邑太靠西,西面容易被秦軍打臉,南北則容易被趙韓偷襲包餃子。相比之下大梁就好得多,既遠離秦趙韓,又可以窺伺齊、楚、越。這是魏國的重大戰略。而按照楊寬的年表,趙遷邯鄲(前386年)、韓遷新鄭(前375年),秦從雍到櫟陽(前383年)再到咸陽(前350年)。按照魏國的實力 在遷都大潮中不可能無動於衷,非要捱到前339年被衛鞅刀子捅屁股才動?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楊寬提到的孝公十年(BC352)年秦攻魏安邑,安邑降秦,似乎也不可能。須知雖然BC353年魏國遭遇桂陵之敗,但筋骨未傷,還攻入邯鄲(苦逼邯鄲老被打破)。秦國距離正式變法才開始4年!而衛鞅在BC340年也就是孝公二十二年,秦變法十六年後收河西,六國震動。如果孝公十年就攻了魏安邑,那這點成績真不算啥,還震動個屁。考慮到遷都並非易事,迤邐數年極有可能。最終結束於何時較難確定。我覺得比較可能的情況是: 遷都在魏惠王初期就開始進行了,但出於某些原因,魏國還在安邑有部署,類似於西都這類角色。到馬陵慘敗,接著秦齊趙三國攻魏,魏王徹底撐不住安邑了,西都徹底變成廢都了。所以我認為,魏都動遷自梁惠王初期(九年還是有可能的)開始,拖延症患了(哈哈),一直到BC340年被海扁一頓,才棄城而遁,即遷都的專案早就從BC361開始了,但遷都的官方新聞釋出會推遲到BC339才釋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深愛的人不接受你,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