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遙遠的海天邊
-
2 # 老袍爺
如今物質不愁,而生活節奏快,追求快節奏的生活導致消費,生活都沒有更多思考時間。
所以看書也會很少去思考其中意義。
看小說就是精神上體驗與本來生活不同的臆想生活。
算是對原本生活的無奈加上對臆想生活一種期待。
-
3 # 南金泉
毛主席有一句話很生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儘管不敢自認於毛先生所講的話是箴言。但是,起碼對我這個60後是值得考慮的一件事。所以,我走訪了幾家有90後子女的家庭,希望得到一點準信兒,權宜下筆不至於荒腔走板。當然,說起來我自己的小孩也是90後一個大學生。不過,僅此恐怕是掛一漏萬,不夠全面。應該理解於蜻蜓點水的一種感悟吧!見諒!
為什麼90後的年青人喜歡這些電視劇與網文?首先是方便。人是惰性的動物,尤其人性的啟蒙來自於視覺;比如嬰兒的模仿力來源於身邊最親近的人,父母啊,家裡的親人啊,鄰居的同伴啊。直至長大了,踏進學校,一直無法獨立於老師與同學以及走入社會,面對三教九流的人,孜孜不倦的學習。這個過程,我認為至死不渝,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如出一轍;實誠的話,學習本身就是夾雜一種模仿的下意識與企圖心在內。否則,人的興趣不會在大腦中像化學反應那麼強烈與普遍性,它不是唯一,但是必然。如今,90後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計方面無憂,甚至於父母還擔心他或她餓壞了。這是90後年青人得天獨厚的時期,無可非議,也是歷史留給我們一代人的無助與深思!可憐誰也沒用,我們父母這一代人理論上做出犧牲,那是為了民族的復興。當然,這些大道理儘量別跟年輕人講,意義不大,反而有負面的作用。現在的年輕人不講計劃生育,父母就是獎勵他(她)們早點結婚生子,恐怕是一種落伍和愚昧的表現。所以,時代造英雄,華廈子孫如何橫空出世,倒是年輕人不屑一顧。這些是我們走過的經歷,卻是90後年輕人的背景。人們的生活意義沒有絲毫改變,改變的則是活著人的心態。過去,我們為了下一代幸福,少生育,節衣縮食,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人。可是,往往忽略了一點,好像我們的孩子永遠都是襁褓裡的那個人,即使如今長大,彷彿潛意識裡始終如一是那個“人”,父母心裡的寶貝。可憐天下父母心!
因此,90後的年輕人,如今喜歡無所事事,並不是他(她)們的心智不成熟,而是家庭上輩人的遺風不散,齷齪的觀念不死,還有父母親的私心狂妄不滅造成的後果,我們做長輩的為什麼不承認呢?護犢子的敗筆,就在於將來自己的小孩會不會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信仰的人,值得懷疑!其次是社會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懵懵懂懂中走入社會實踐,與殘酷的社會現實相碰撞的時候,年輕人的理想和信心肯定受到不小的衝擊;因為,這個社會的實踐與他(她)們在家裡、學校裡、同學間,形成強大的反差,自然而然帶來迷茫、迷惑、迷失人的方向,迷戀虛擬的寄託,完全是人的個性一方心理需求。說穿了,就是一個人成長的煩惱,只是一個過程而已,為什麼這個社會包容心那麼小呢?難道我們能承受高出自己想象力N次倍數的房價,卻無法承受90後年輕人的一次沉默不語,一次妄自菲薄,一次對這個入世混沌的冷默,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與覺悟的反省,這樣的機會為什麼不給他(她)們呢?何況,他(她)們並不是大逆不道者!
為什麼90後年輕人喜歡電視劇和網文的虛度時光,主要還是看不清這個社會給予他(她)們什麼具有意義的責任,與他(她)們能夠接受的理想與希望有差距。這些都是個體生命的搏鬥與掙扎“社會實踐樊籠”的突破和嘗試,社會應該鼓勵他(她)們的站起來,走出來,大膽的說出來,勇敢邁進社會這個大熔爐,淬鍊自己,蛻變自己,炫酷自己……但願這個政府官員少講一些GDP,多多益善,做一些能容納萬民取之有效的生存之道的實踐生命繁衍的場所,供百姓幸福的棲息!那個時候,年輕人的迷茫,也許減少了;年輕人的虛度,不再是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而是我們這個民族立於世界不敗之地的一次深刻的涅槃重生之時。
-
4 # 涼麵熱侃
其實60後,70後,60後也樂意啊,只是當時環境不如現在,或者說如今他們再沉迷也不會有人用他們來做沉迷代表的
回覆列表
04年有一部韓劇《閣樓男女》,那時每天都特別期待。郭妮的小說《麻雀要革命》是我青春的回憶,不知道有多少人還得,這類的小說。適當的讀點小說,可以給生活增加點色彩。看電視劇也可以在壓力大的生活中,舒緩壓力。當然,不管什麼,不要沉迷,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