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鋒哥影音

    1、貧與富,生與死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有社會意義的電影,讓觀眾對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認知,道出了白血病群體的生存現狀。癌症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摧毀一個家庭,以此為題材創作電影本身就有了沉甸甸的重量。《我不是藥神》沒有浪費這個題材,而是給予充分的尊重,甚至儘可能的減少藝術加工。於是,在肩扛攝影微微晃動的畫面下,呈現出了略帶冷酷的質感,以及貧與富、生與死的強烈反差。

    正版格列衛國內售價兩萬五,藥廠代表穿西裝戴名牌手錶,在他的眼裡只有利益的攫取或被侵害,而另一端的白血病患者群體,是傾家蕩產,為了能省點藥費,嘗試各種仿製藥鋌而走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面對的是生與死的選擇,有的到處尋找仿製藥延續生命,有的放棄治療或自殺,選擇死亡。

    要把這些都演出來,對演員們來說有極高的難度,影片中每一個演員,包括只有一兩場客串的演員,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主演徐崢獻上了從影以來最棒的一次表演,能感覺到他完全投入到角色中,眼神和精神狀態都是程勇該有的樣子,哭戲和情緒爆發的戲份也很有感染力;另一個是王傳君,帶來了顛覆式的表演,以至於花了很長時間才認出來是他,生病過程中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表現到位。

    2、大格局,有擔當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不煽情,也不刻意的博同情,甚至還不時的穿插一點徐崢的小幽默,要把故事講好就必須要有幾個主角,於是電影中有呂受益、劉牧師、黃毛等形象鮮明的角色,但更多的白血病患則刻意的模糊形象,他們總是沉默,少給或不給臺詞,總是安排他們戴著口罩。在我看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個大格局,電影聚焦的是整個白血病群體,以及經營仿製藥的事件,所以要弱化人物形象,也沒有太多治療、穿刺等鏡頭。但程勇在販賣仿製藥過程中的種種遭遇,以及前後心態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是會給觀眾帶來不小的觸動,他承擔了多數的笑點和淚點。

    《我不是藥神》拍攝輾轉南京、印度兩地,耗時3個月,導演文牧野初執導筒就能拍出這樣的作品讓人意外,但更重要的兩個功臣是背後的甯浩、徐崢兩位監製。作為觀眾眼中的喜劇領軍人物,兩個人接著拍喜劇片肯定都是穩賺不賠,或者監製像《超時空同居》這樣的商業片,也能有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兩個人有更多的目標,也都有很高的電影理想,《我不是藥神》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其實也是冒險,這樣的題材不太容易有很好的票房收益。因此,透過《我不是藥神》能看到甯浩、徐崢兩個人對電影藝術的追求,以及電影人的使命感,他們都是值得尊敬、有擔當的電影人。另一方面,從《我不是藥神》中看到我們不曾瞭解的一個群體,看到了我們社會程序的進步,同時也看到了電影審查的進步。

    3、醫改是社會進步

    有一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差不多10年前他父親查出白血病(現在已經過世),他是下井工人,也是家裡的頂樑柱,得病之後整個家瞬間崩坍,也經歷了從格列衛到印度仿製藥再到最後放棄治療的過程,這是他自己,以及整個家庭的悲劇。

    不論是這個朋友,還是電影裡那些罹患白血病的角色,所面臨的問題就是沒錢、藥貴,再加上需要長期服藥,所以絕大多數家庭都負擔不起,才會出現電影裡的種種悲劇。不過隨著醫療改革的一步步深化,從2015年開始一些省份將格列衛納入醫療報銷,最高可以報80%,讓患者都能吃上正版藥、放心藥。時至今日,也相信《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後能讓更多人關注白血病患者、關注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從而加快改革程序,讓更多的地區將格列衛納入醫保,這樣就不會再發生電影中的悲慘境況,《我不是藥神》特殊的社會意義,值得所有觀眾為有這樣的中國產電影而感到自豪。

  • 2 # 染指影視圈

    兩天前無意中點開了一部電影,抱著試一試看的心態觀看了十幾分鍾,發現開頭很搞笑,很有故事性,接著把後邊的順便也看了,故事節奏帶動的很好,尤其是後邊的故事講述了人們面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心酸。

    電影講述了:一位賣神油的中年男子,生意慘淡老婆離婚,生活很不如意。一天店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改變了他的生活。一躍成為名利雙收的企業家。過上了平淡富裕的生活。然而命運總是捉弄他,看到了那麼多病人想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們,能力有限他自己也攤上了麻煩,最後因為他的事蹟引起有關部門重視,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

    雖然這是一部喜劇,同時也表達了人們面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心酸。這部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的,由甯浩監製、徐崢主演很成熟的一部電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田突然被規劃為公益林地,農民的作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