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門提督坎震離

    1.正視自己。其實當你說出正常人的時候,潛意識已經把自己歸為不正常。先就要把自己當做正常人看待。心理暗示可以產生積極影響,只要不是物理性的聽力障礙,都可以產生一定作用。

    2.解決問題。面對問題之後,我們要解決問題,聽力障礙的原因很多,我不清楚你的治療狀況。以目前的技術,很多醫院都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康復治療。堅持藥物和物理治療,配合助聽器等裝置,例如一些透過骨頭感測聲音的助聽裝置。。。。。。

    3.揚長避短。現實中的的確確有很多無法滿足的條件。但我們人體有一種機制叫做代償。例如如果一個人失明瞭,身體的觸覺,聽覺都會迅速提高,以彌補失明帶來的影響。

    變劣勢為優勢,揚長避短,因為聽力障礙,你的一些感官必定會超出一般人。沒有必要執著於問題上,而是繞過它,你的觀察能力,口型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情緒識別能力應該都會提高。

    你只需要進行練習,刻意學習。很快就能有所突破。因為你給的資訊較少,只能給你回覆這些。

  • 2 # 陽光語言矯正師

    時間匆忙,我簡單回覆如下:

    “日常生活中,我自己也經常出現像您這種情況,遇到想表達的事情,卻說不出口,詞不達意,或引用錯誤,這些都說明,我的認知和文化水平還不夠,還有些情況和心理素質有關,有的人善於用文字表達,但是書面語言和口語表達相差很大,書面語言是有準備 有預謀的,口語是即興或隨機的,對個人的語言能力要求極高,有的人思維和口語同步,那麼表達就很好,這也是口才訓練的一個方面,另外你說的發音錯誤,變成另一個詞語的發音,這是一種語音代償或替換,是語言習慣問題,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在口語表達中,經常出錯不是大問題,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追求的只是讓大部分發音正確,從而保證達到交流順暢,讓對方聽懂即可。”

    現在想想,我的回答可能有些草率,不夠嚴謹,其實,這位聾人朋友的疑問,可能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是言語理解能力的培養,二是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語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語言,理解是表達的基礎。失去聽覺的時間越早,對語言發育影響越大,不僅失去了語言發音的辯聽,更失去了語言符號理解的認知,即使後期佩戴助聽器補償聽力後,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已經滯後。這種滯後其實是語言形式(語音,詞彙、語法)與語言功能(表述、情感、邏輯)發展不同步的表現。

    兩者不同步,會怎樣呢?

    好比一部收錄機,播放功能完備,但是隻有1個頻道,只會播放一些簡單的兒歌,顯然內容還不夠豐富,需要接收,儲存更多的內容才夠。

    剛恢復聽力的聾人就是這樣,學發音,學語法,記憶詞彙,這些都是純粹的“聲音排列組合”,距離“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還需要更多的語言知識積累和練習。

    如何提升理解和表達能力呢?

    粉絲繼續追問:

    “我還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 就比如每次看一部電影,一個小影片,或者一遍短文,或者身邊發生的事,我沒辦法去講述給別人聽,腦袋沒一點思路,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講述”

    我這樣回答:

    我也有同感,比如看完《哈嘍,樹先生》,感覺沒看懂,但是看了豆瓣評論感覺他們說的又都是錯的。把故事講述給別人聽,可能分兩種情況,一、簡單直白的說明劇透一下下,二、分享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思維帶入解讀。第一種很容易做到。第二種就不容易了,畢竟需要自己對電影進行詳細的分析,再加以深度的思考,然後形成邏輯清晰的總結,最後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這需要文學方面的造詣,表達方式很容易,但表達內容需要文化支撐。有時候為了學習怎麼把語言障礙說清楚,我不但要去學習教授的講義,還要看各種主持演講······

    其實上面的回答,有感於這句話——“相聲到最後,拼的是文化”,看過主持人大賽,奇葩說的朋友一定會感慨,同樣的話,為什麼別人說出來恰到好處,同樣的事情,為什麼別人表達的如此 合理,同樣的爭論,為什麼他能一語切中要害······。

    提高交際能力,不僅需要能開口說話,更要會說話,說自己擅長的話,說別人接受的話,一方面需要文化支撐,另一方面需要更多人情世故的磨鍊。

    最後,重申一句,提高交際能力不僅是聾人的需求,也是所有人的訴求,在交往中博得別人的認同與好感是每個人的初衷和本意,雖然每個人語言能力的起點不同,但這些並不能成為我們追求更高口才的障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QGhappy刺痛推薦韓信出裝,竟然是反甲半肉流,銘文帶獸痕,他是完全不會韓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