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且以深情染白首
-
2 # 春秋矢志
古代不尊重人權,但是尊重使者,有“兩軍交戰,部斬來使”的不成文規定,來源於春秋時期,宋國華元作為使者,隻身前往楚軍談判,要求楚軍撤兵,雙方停戰,而華為作為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則修煉演變為“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使者也是雙方交流的媒介,負責傳達己方的意思。
-
3 # 董二千先生與小姐
常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伐兵。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打仗這件事都是賊耗錢的。古代不說武器盔甲,就連輜重、民夫這些都是在消耗本國的勞動力和資源。進現代的更加形象了什麼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還有就是因為在古代雖然使者風險太大,但是還不得不用,因為戰爭雙方需要了解對方的態度和訴求,因此雙方只能遵循這樣不成文的規矩。如果你殺了對方使者,雙方等於完全翻臉,沒有調和餘地,以後打不過想投降都難。殺使者就意味著不死不休,還沾上罵名。
-
4 # 快樂剪輯喵
在處於殘酷的戰爭中,使者是雙方交流的媒介,負責傳達己方的意思給對方,如果連對方的使者都不能倖免,表明已經沒有了和解的可能。對處於弱勢的己方來說可能會帶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局面,或者會引起對方激烈的反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中了呂蒙的伏兵,致使 “身首異處”。關羽死後,東吳謀臣張昭對孫權說:“今主公損了關公父子,江東禍不遠矣。今劉備已有兩川之兵,更兼諸葛亮之謀,張、黃、馬、趙之勇。劉備若知關公父子遇害,必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恐東吳難與敵也。”孫權一面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一面向蜀國表達欲重歸於好的想法,準備將荊州附近的幾座小城送給劉備。然而劉備決意要打,將孫權派來的使者給趕走了。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3個月後,立刻以替結拜兄弟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然而吳軍陸遜利用了蜀軍急功近利的弱點,來了個火燒連營。蜀軍主力潰敗,從此蜀軍的戰力大不如前,而劉備死後,劉禪的上位也預示著蜀國的日薄西山。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本質是利益訴求不一致,政治家談不攏了,就只能戰場上見,需要透過戰爭來獲取所需的利益。如果有的談,當然都不想打。
再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戰爭只是手段,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將士在戰場上流血,馬革裹屍還,最後可能連個撫卹金都拿不到,所以將士們是很不願意打仗的,能和解最好不過,沒有必要殺了對方的使者,引起對方的反感,斷了和談這條後路。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在適應著政治需要和軍事需要的情況下也就儲存了下來。
僅個人觀點,
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源於春秋時期的宋國和楚國,在當時各諸侯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容侵犯的。楚國派人出使齊國,楚莊王特意囑咐不要從宋國經過。宋國執政華元聽說了,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就設伏擊殺死了楚國使者。楚莊王為此“投袂而起”,出動大軍包圍宋國國都整整9個月。宋國派出使者到晉國告急,晉國上一年剛被楚軍打敗,不敢冒與楚國全面衝突的危險,只是派解揚為使者勸宋國堅守,不要投降。解揚經過鄭國,被鄭國抓起來交給楚國。楚莊王親自接見解揚,企圖買通他,要他向宋軍喊話,說晉軍不再提供救援,斷絕宋軍的希望,解揚不同意。經楚莊王幾次威逼利誘,解揚才答應下來。可是當解揚來到了望城中的樓車上,就大聲疾呼,說晉國援軍不日就到,請宋國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楚莊王大怒,解揚說:“我答應你的條件只是為了實現使命,現在使命實現了,請立刻處死我。”楚莊王無話可說,反而釋放他回晉國。長期圍困而無戰果,楚莊王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親攔在車前,說:“我兒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國王的使命,難道國王要食言了嗎?”楚莊王無言以對。申屈父親建議在宋國建造住房、耕種土地,表示要長期佔領宋國,宋國就會表示屈服。宋國見楚軍不肯撤退,就派華元為使者來談判。華元半夜裡潛入楚軍大營,劫持了楚軍統帥子反,說:“我的國君要我為使者來談判,現在城內確實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訂立城下之盟則情願舉國犧牲。貴軍退到三十里外,中國唯命是聽。”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證做到。第二天報告了楚莊王,楚軍真的退30裡外,和宋國停戰,雙方保證不再互相欺瞞,華元作為這項和約的人質到楚國居住。
後世將這一交戰規則稱之為“兩國交戰,不斬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