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短的答案是,目前東盟的正式成員國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高棉等十國,巴巴新幾內亞和東帝汶則是觀察員國,總面積約44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28億。
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前身是1961年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泰國建立的東南亞聯盟。1963年,馬來亞聯邦(包括今天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成立後,與菲律賓因沙巴產生領土爭端,導致東南亞聯盟解體。
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亞洲冷戰形式的變化,美國開始直接接入在印度支那的戰爭(越南戰爭),蘇聯提出所謂“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與美國對抗,引發東南亞地區的動盪。而東南亞地區各國在面對美蘇干涉的情況下,無力單獨維護主權與獨立。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也就是,在東盟建立時,一共有五個成員國(創始成員國),即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
1976年2月,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及強調東盟各國協調一致的《巴釐宣言》,從而確定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宗旨和原則,成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84年,汶萊獨立後加入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第六個成員國。汶萊與五個創始成員國一起被稱為原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或東南亞國家聯盟老成員。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瓦解,戰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爭霸、東西方冷戰的世界格局隨之分崩離析。而東南亞東西方冷戰最前線的越南,與東盟的關係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1992年,東南亞國家聯盟提出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1995年7月越南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東盟的第七個成員國。1992年底,第五屆東盟首腦會議透過《曼谷宣言》強調加快東南亞一體化程序。
1997年5月底,東盟七國吉隆坡外長特別會議決定於1997年7月接納緬甸、高棉和寮國加入東盟。這是東盟朝東南亞國家政治經濟一體化邁出的重要一步。這樣1997年7月23日寮國和緬甸成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第八和第九個成員國。而高棉由於國內政治問題,遲至1999年4月30日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第十個成員國。
東盟經濟共同體構想(AEC)
至此,東南亞國家聯盟已經從一個保衛自己安全利益及與西方保持戰略關係的聯盟,其活動僅限於探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的國家集團,演變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並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地理範圍涵蓋整個東南亞地區,總面積約44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28億的10國集團。2002年東帝汶獨立後,於2006年7月申請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目前仍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觀察員國。而巴巴新幾內亞一直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觀察員國。
目前,東南亞國家聯盟與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歐盟、南韓、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係。
2011年東盟峰會上,東盟十國正式提出了建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倡議,邀請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印度共同參加(“10+6”),透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如果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成功,將會成為涵蓋約35億人口,總GDP約23萬億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當然,目前確定成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成員的是東盟十國,而中、日、韓、澳、新(西蘭)都明確表示加入,印度則仍在猶豫。
最簡短的答案是,目前東盟的正式成員國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高棉等十國,巴巴新幾內亞和東帝汶則是觀察員國,總面積約44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28億。
東盟盟旗一、東盟的創始成員國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前身是1961年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泰國建立的東南亞聯盟。1963年,馬來亞聯邦(包括今天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成立後,與菲律賓因沙巴產生領土爭端,導致東南亞聯盟解體。
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亞洲冷戰形式的變化,美國開始直接接入在印度支那的戰爭(越南戰爭),蘇聯提出所謂“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與美國對抗,引發東南亞地區的動盪。而東南亞地區各國在面對美蘇干涉的情況下,無力單獨維護主權與獨立。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也就是,在東盟建立時,一共有五個成員國(創始成員國),即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
二、東盟的發展與新成員國的加入1976年2月,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及強調東盟各國協調一致的《巴釐宣言》,從而確定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宗旨和原則,成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84年,汶萊獨立後加入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第六個成員國。汶萊與五個創始成員國一起被稱為原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或東南亞國家聯盟老成員。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瓦解,戰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爭霸、東西方冷戰的世界格局隨之分崩離析。而東南亞東西方冷戰最前線的越南,與東盟的關係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1992年,東南亞國家聯盟提出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1995年7月越南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東盟的第七個成員國。1992年底,第五屆東盟首腦會議透過《曼谷宣言》強調加快東南亞一體化程序。
1997年5月底,東盟七國吉隆坡外長特別會議決定於1997年7月接納緬甸、高棉和寮國加入東盟。這是東盟朝東南亞國家政治經濟一體化邁出的重要一步。這樣1997年7月23日寮國和緬甸成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第八和第九個成員國。而高棉由於國內政治問題,遲至1999年4月30日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第十個成員國。
東盟經濟共同體構想(AEC)
至此,東南亞國家聯盟已經從一個保衛自己安全利益及與西方保持戰略關係的聯盟,其活動僅限於探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的國家集團,演變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並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地理範圍涵蓋整個東南亞地區,總面積約44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28億的10國集團。2002年東帝汶獨立後,於2006年7月申請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目前仍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觀察員國。而巴巴新幾內亞一直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觀察員國。
目前,東南亞國家聯盟與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歐盟、南韓、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係。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倡議成員示意圖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2011年東盟峰會上,東盟十國正式提出了建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倡議,邀請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印度共同參加(“10+6”),透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如果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成功,將會成為涵蓋約35億人口,總GDP約23萬億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當然,目前確定成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成員的是東盟十國,而中、日、韓、澳、新(西蘭)都明確表示加入,印度則仍在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