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nyfzs6690

    “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典故:有一個小孩子叫柳生,家境困苦,每天做好家事後,最喜歡在屋後的深樹林裡聆聽各種鳥鳴,漸漸地也學會分辨各類鳥聲,甚至可以模仿,就連鳥兒都分辨不出真假。因此,他的聲音經常能招來許多的鳥兒和他同樂。柳生十六歲這年,被賣給對面村的黃員外家做家丁,他負責打理花園。黃員有個女兒叫黃鶯,喜歡養各種小鳥,而她最喜歡聽一隻金絲雀的叫聲。柳生對她暗生情愫,卻只能遠遠看她和金絲雀嬉鬧。即便如此,柳生便已心滿意足。黃小姐的金絲雀死了,終日以淚洗面,父母哄勸,買了新的金絲雀也不見效。有一天,柳生壯起膽子,來到黃鶯的繡樓下,學那隻金絲雀的叫聲。黃鶯以為小鳥重生,擦乾眼淚出門看。只見柳生在那裡,她十分好奇,想和他學鳥叫。長此以往,兩個年輕人相愛了。黃鶯得知,急火攻心,喋血而死。這時只有右翅的美麗小鳥,從她身上飛出窗外,不明不叫,振翮向著黃河飛去。在岸邊,也有一隻和那小鳥一樣,但只有左翅的鳥兒在等她。兩隻小鳥合成了一隻雙身比翼鳥,越過黃河,雀躍天際。人們傳說,兩隻鳥是柳生和黃鶯兩顆心的化身,他們情比金堅感動了神靈,因此化為了比翼鳥,也就有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典故,比喻下定決心做某事。釋義:不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出處:出自茅盾的《清明前後》。擴充套件資料:“不到黃河心不死”而非“不到長江心不死”的原因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興起於黃河流域,之後的許多氏族都於此繁衍延續,而中華文化也賴此得以承載傳遞,所以黃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漢語中有大量與黃河有關的俗語,如“不到黃河心不死”“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九曲黃河心較險”“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甚至黃河水的清濁都關係著天下的興衰,所以古人說“黃河清,聖人出”。“不到黃河心不死”常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絕路不肯死心。這個俗語的來歷據梁啟超先生考證,應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傳說古時有個白髮狂夫執意渡河,不顧妻子的勸止,最終溺水而亡。於是有人感嘆此事,作詩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古代常把黃河簡稱為河,古人便認為這裡的河亦指黃河,於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俗語。後來還有人依此創作了相關的民間傳說,藉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歷。自此之後,“不到黃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動,廣泛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景名句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