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貓九夫婦的兩百天

    個人覺得,短短几十年裡,中國建立了一個依託世界貿易、面向全球市場的出口加工型經濟結構,支撐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低廉勞動力優勢。這種優勢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為華人口多的現實,另一方面也緣於華人易於滿足、吃苦耐勞的民族特性,還有打工者對自身權益認識不足的原因。不管怎麼說,靠著低廉的勞動力優勢,再加上其他有利條件,我們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迅速崛起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如今,這種模式遭受了挑戰,用工荒也算是對這種發展模式的一個迴應。

    雖然很多企業為找不到工人而著急,但我們應該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積極意義。作為一種經濟現象,用工荒的出現打破了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可以永遠持續的神話,也將促使那些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改變在國內一味壓榨本國勞動力、在國際上壓縮自己利潤空間的生產模式。同時,用工荒也會促使企業提高工人工資和福利,使得整個社會正視幾十年大發展中被忽視了的人群的正當權益,正視不同群體之間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異。

    中國的崛起不能只依賴沿海地區,沿海地區也不能只把自己變成世界的加工廠。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個反向運動,從經濟領域看,它提醒我們: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時不我待;從社會生活領域看,它會把我們從“為了發展而發展”中解放出來,促進勞動者對自身權益的認識,從而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發展、繁榮共享的社會環境。

    二、消除方法

    漲工資只是破解“用工荒”的第一步。破解“用工荒”並非只有漲工資一條路可走,敞開城市胸襟,樹立居民人本意識,或許比漲工資更能留住人。

    有媒體稱,長期形成的企業的極端強勢,工人的絕對弱勢,這兩者之間力量的的過於懸殊。關鍵還是要企業來做這件事。那就是放棄中國的勞動力都天經地義是廉價勞動力,對待他們可以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老觀念,給他們比較合理的報酬;按照法律法規,讓他們享有的基本的安全保障、福利待遇;在管理上真正體現出一種比較切實的人性化的做法,真正將他們當人,特別是當成企業不可或缺的成員看待與對待,努力建立一種讓企業與員工能夠同甘共苦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有一種家的歸屬感。

    在破解今天面臨的“缺工潮”,以及要避免將來再出現類似的問題,政府要出力,社會要伸手,但最關鍵的還是要看企業的態度與動作。

  • 2 # 夢竹齋常客

    生產人員缺口怎麼確定,並非“用工荒”而論。大的說不好,就種植工地上的情況來說吧。十年前,工地上工人水湧而至,工資低廉,環境差,伙食不良,但為了生計,故工地經常超員。十多年過去,工地面積的無限擴大(包括其它新工地崛起),工大漸現“老齡化”,許多工作不能勝任,新的適齡工人“縮水”轉行、“跳槽”,甚至跑到國外去了,工地工人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象這種情況,靠“漲工資”不是唯一的出路。原因是:沒人想做這種工了,想做的還沒生出來呢。

    因此,生產人員的缺口不是一兩句話或所看到的一兩狀況就能輕做出判斷,也許是從整個大布局或是“大資料”上尋找根由,調節生產格局,調研人才庫貿易資訊的事了。(圖片自網路,有侵必刪)

  • 3 # 張糖果愛吃糖果

    第一部分:缺口計算的分析方法:

    1、趨勢分析法:分析過去的人力資源使用量,來對未來的使用量進行預測。如果過去的銷售需要的是5000人,未來的銷售和人員政策按比例增長就好了,簡單容易操作。但是問題是使用新裝置之後使得每一個人員的使用得到節約,還有一個管理效率的提高使得人的使用的節約,如果要把這個事情做好的話,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人力資源規劃要是用趨勢法的話,經常會做一些調整,因為未來每年的增長會有一定的減少,未來五年的每一年的需求量就是銷售乘以這個係數,以此類推,那個係數不斷的變校因此,做人力資源規劃的時候要做五年規劃,做出來之後以後每年都要做出覆盤,結合這一年出現的問題,然後再對未來的一年做一次檢討和調整。人力資源規劃其實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就算得很準確。

    2、比率分析法:從相關因素與員工使用量的關係中預測所需要的員工數量。這個方法必須尋找重要的比例,找到真正核心的變數,找到核心的比例關係之間的定位。哪些因素與企業的人力資源使用量之間的關係密切?比如醫療器械之間的關係就是銷售額與人員之間的關係;又如汽車生產廠,產量和人員的比例關係最密切;製鞋公司,產量與人與之間的關係最重要。價格變化比較大的,不應該用銷售額與人員之間的關係進行計算,應該找到關鍵的、重要的因素與人員需求之間的比例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強迫症的人是怎麼跟別人相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