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魅影的柏達

    第一,撰寫史記。

    司馬遷之父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受其父影響,司馬遷自幼博覽群書,曾向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尚書》《春秋》等經典。20歲開始到各地考察遊歷,歷時10年之久。後繼承父業出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因受李陵案的牽連,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司馬遷身殘志堅,他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忍受著恥辱,歷時18年之久,終於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魯迅稱頌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約52萬字,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最初稱《太史公書》,晉以後方稱為《史記》。《史記》不僅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同時為史學獨立開創了先河。

    第二,制定農曆。

    司馬遷聯合他人共同制定了《太初曆》,這就是使用至今的農曆。在這部曆法中,他首次將二十四節氣寫入曆法之中,並將正月列為歲首,為春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三,偉大的人格魅力。司馬遷雖然遭受宮刑,但是他以古為師,為了偉大的史學事業忍辱負重。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其次,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上,"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尤其表現在對漢武帝的評價上,他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更令人敬重。

  • 2 # 書史煙雲

    司馬遷,中國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編纂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為後世提供了詳實而又彌足珍貴的史料,讓我們瞭解了上至黃帝下至漢武帝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他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人代表,留給世人無限的景仰。

    司馬遷深受其父影響,從小遍覽群書,其父死後,司馬遷繼承父業擔任太史令。後因李陵之禍慘遭宮刑,為了完成未竟的事業,忍辱負重,終於完成了《史記》這一偉大著作,其人格魅力至今仍影響著世人。

    幾千年過去了,人們仍然在研讀他的《史記》,其作用不言而喻。

  • 3 # 閒雜人羅本

    司馬遷在史記裡有一句千古名句叫“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那麼可以說司馬遷就是我們國家史學家的泰山北斗。

    司馬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史記》。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是大家,中國歷史研究得透透的,他在狂人日記裡說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那這和他對《史記》的評價好像有點衝突。但是從那個“絕”字就可以看出,他是不認可《史記》之後的歷史書的。我想主要是因為,司馬遷應該是最後一個以個人的身份來寫歷史的人,之後的歷史大多都是官修歷史,基本上也就閹割了歷史對現實的臧否作用,變成了歌功頌德或者抹黑對手的工具。所以司馬遷的宮刑也是歷史學的宮刑。這也和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階段相吻合,從此儒家學說佔據了壓倒性優勢,中央集權也得到了確立。那麼歷史當然也得服從於服務於這個大原則。

    史記, 是司馬遷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理想,繼承了他們太史公家族的世代積累寫成的,有著濃郁的個人風格。史記是一本帶有個人好惡,個人偏見,有態度的鉅著。比如他就是偏愛項羽,不喜歡劉邦;就是喜歡李廣,橫豎看衛青和霍去病不爽。

    另外,史記充滿朝氣和正能量。如果要用人的一生來類比的話,史記有點像人的青春期少年,充滿了活力和偏激,Sunny燦爛。資治通鑑有點像人到中年,給自己的後輩將故事的時候,就會告訴他們,這個是騙局,這個是陰謀,當年我就是這樣被傷害的,你要小心。一個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個是成功人士回憶那些年,我們一起跳過的坑。

    另外司馬遷的個人遭遇也體現出了他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品質。這也可以讓他和他自己在《報任安書》中列舉的古人壯舉並列史冊“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預測今年NBA誰會拿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