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經典與人生智慧
-
2 # 名字不夠響亮的劉比心
就拿古代男子多少歲稱謂來說,都有不同的叫法在不同年齡段都是有不同的稱呼的,弱冠為20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中五十歲時還可以稱之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等,到了六十歲,稱為耳順之年,杖鄉之年,又可以根據古代干支紀年法,六十為一甲子,或稱花甲,平頭甲子等,人到七十,就為古稀之年了,或者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等,一旦到了八十歲,杖朝之年,如果做到非常大的職位了。但是八九十的年紀我們也經常稱之為耄耋之年,九十則為上壽,百歲高壽期頤之年。一般五十以上才能叫壽辰或者誕辰的
-
3 # 老孔談歷史
20歲:
1. 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2.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3. 弱冠:年滿20歲的男子。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4.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100歲
1. 期頤、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 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 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 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 耋: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