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誠明軒

    我認為《道德經》最具實用價值的一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句話的含義:事物發展的規律,總是向你付出相反的方向發展,具體的方法就是用“弱”。

    舉例:家庭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抱怨老公(或老婆)不理解自己,對自己不好,經常會因為瑣事產生矛盾糾紛,這種情況,我們看看如何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大部分人的想法是讓對方對自己付出多一點,多理解一點,自己就可以輕鬆一點,這就叫先索取,索取就是要求別人,命令別人,這就是用“強”,但因為“道”是反向執行的,你越是索取,別人就越是反感,你越是得不到另一半對你的愛,結果就是:你越失去。

    我們我們用老子的思想去指導實際,既反向操作,那麼結果就是另外一種情況。我先給予別人足夠的愛,多做家務,多替對方著想,多體貼,就是用溫柔,用“弱”,用“不爭”,但因為“道”是反向執行的,你越是給予,你反而會得到更多,你會慢慢發現,你的另一半開始也變得理解你,體貼你了,你給予別人,你反而獲得更多,你的家庭會慢慢變的和諧,其樂融融。下面用圖片說明:

    道德經中另外一句話“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說的是一樣的道理。

  • 2 # 江山如畫無善無惡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這句話最哲學。這句話更是道與神中國式的結合入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道是無形又有形,老子是道的有形表達。神是原有的,道是無中生有,這樣看來神也只能放在“一”這個位置,一生二,就是神創造天地。

  • 3 # 王強的價值經營

    應該講,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上善若水。

    《道德經》札記之四:被斷章取義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恐怕是道德經中最受大家喜愛,名氣最響的一句話吧!眾多企業、個人視其為座右銘,我辦公桌正上方就掛一幅行雲流水的名家草書,以示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隨手Baidu一下,約12,300,000條之多,釋義大致相同,略舉一二:

    1、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2、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此處省略200字),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3、善,會意字,“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此段共省略300字)。

    4、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5、“故幾於道”譯為它的品質無比的接近於高尚境界。這裡的道是指一種境界,崇高的。

    全都把善比作水的美德。大公無私,做好事不留名,整個一雷鋒精神。水真有造福萬物卻不爭的謙虛美德和善的品行嗎?那洪水猛獸、水火無情又何解釋。這裡的善真是善行之意嗎?還有,原本是《道經》,卻不提“道”,而去論“善”,雖然善是一種美德,那也應該放在《德經》去議,這不是跑題了嗎?!

    如果說前面文言斷句還可商榷,這般解釋上善若水就不可理喻了,典型的望文生義,用現代漢語生搬硬套古文。《道德經》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不是各章獨立的雜文集,且古文詞義寬泛多義、隱喻、簡略,我們只有結合上下文連貫地理解,才不至於片面誤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道德經》第八章,實則仍在論證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即《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觀點,而不是講什麼“善”。

    善:在這裡與善行、至善沒有毛線的關係,而是擅長、易於,上善指最擅長、特性;若:比喻,好似;利:也不是有利於、造福,而是利用,依照。

    老子在這裡用水的特性作比喻,通俗形象地解釋什麼是形而上的道,為什麼“道可道非常道”。道好似水一樣,水在不同容器中,會自然呈現不同的形狀。所以說水是有形狀的,可誰都無法說水是什麼形狀。同樣,我們都能感覺到道的存在,可卻不能言說。道與水的這個特性極為相似,但還不是,真正的道還更玄乎,是沒法解釋的。

    所以,上善若水讚美的並不是所謂水的善行,而是水的可塑性、靈活的適應能力。“上善若水”教導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企業,都要像水一般順應社會環境。

    上善若水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摔角擂臺賽真打還是假打?有的說情節比賽是假打,我認為是真打,有懂的能解答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