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君子Ovo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三顧茅廬”的事情,記載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諸葛亮在《出師表》表裡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有人懷疑“三顧茅廬”這件事的真實性。我覺得應該不會是假的。為什麼呢?
(三顧茅廬)
其一,這件事《隆中對》裡也有記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其二,畢竟當時所有人都是親歷,包括劉禪,那時候也在世了。因此,諸葛亮不可能憑空亂說。
至於這個“三”字,是不是真是三次,那可不一定,可能比三次還多。不過肯定不會是一次兩次,一次兩次在古代漢語中,都不會說“三”。
最終讓我們耳熟能詳的“三顧茅廬”的那些細節,比如說去了諸葛亮不在,去了諸葛亮又在睡覺,去了張飛準備放火燒房子等等,這都是《三國演義》裡面演繹出來的。真實的情形,可能並不是這樣。
但不管怎麼說,劉備多次前去請諸葛亮,卻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劉備多次去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都“恰好”不在,這是故意的,還是真有事呢?
(隆中對)
我認為,這是故意的。為什麼呢?其實,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所做的一切,都是針對劉備的,都是想讓劉備去請他出山的。他“好為《梁父吟》”,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他號稱“臥龍”,還有,徐庶、崔州平對他的宣傳,都是針對劉備的。(關於這一點,我曾寫過專門的文章論述。)既然如此,劉備來找他,他為什麼不在呢?就算真不在,劉備肯定留了信,說好久又會來。可是下次去,他依然不再。顯然,他這就是故意的。
諸葛亮為什麼會故意這樣做?有人可能會說,他是為了“自抬身價”,讓劉備重視他。
我認為,諸葛亮的真實意圖,並不是在劉備面前抬高身價,讓劉備重視他。要說抬高身價,已經抬得很高了,都叫“臥龍”了,還不高嗎?而且,就算這麼抬,劉備也不一定看重他。以劉備那樣的老江湖,看的人多了去了。那時候,人人都在說自己很牛,說一句很牛,劉備就去找他,歷史上還沒有這樣的事。
而且諸葛亮有法寶讓劉備佩服他。這個法寶就是他深思熟慮的《隆中對》。只要把《隆中對》這樣的戰略大計給劉備丟擲來,劉備一定會重視他。而事實上也是這樣,“隆中對”之後,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如魚得水,對他有多麼重視。
那麼,諸葛亮這樣“扭扭捏捏”,究竟是做給誰看的呢?我認為是做給關羽、張飛等人看的。關羽、張飛等人不懂得天下大計,他們只服“出身”,只服“義氣”,只服“武功”,恰好諸葛亮這些都不具備。因此,要讓這個武將聽他的安排,聽他的計謀,只有託大。託大以後,劉備還那麼重視他,最後還說“如魚得水”這樣的話,關羽、張飛等人才會尊重他。
(取得大成功的諸葛亮)
曹操的謀臣就沒有這方面的經營,因此曹操的謀臣沒有做到諸葛亮那樣的大成功。雖說司馬懿最終獲得了天下,但他不是靠尊重,而是靠他和他的子孫們“殺開一條血路”來實現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
回覆列表
首先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情節,但在《三國志》中並未寫到有三顧茅廬。我曾經看過一本書上寫到:諸葛亮是自己投奔到劉備營長下的,劉備沒有三次請諸葛亮。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裡面多多少少有作者自己修改部分,不可以全部相信。比如 關羽拿的不是大刀而是類似於劍,張飛也沒有怒打督郵而是劉備打的……
有許多例子,我就不多舉了。
因為上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