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三哥
-
2 # 丁路遙知事
我們人的心理是非常微妙的,幸福感多數時候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那都是比較出來的!以月薪5000為例,假如你身邊朋友的月薪都是3000,你比人家高,幸福指數就高;但假如你身邊的朋友月薪都是1萬以上,同樣你還是5000月薪,瞬間就不感覺幸福了。
所以一句話:看你的心理預期。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個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還沒有成為富人時,金錢對人的幸福感會產生影響我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當自己還沒有成為富人時,金錢對幸福是有一定影響的。
網上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工資就像大姨媽,一月一次,一週就沒了。到時間不來,心就慌了!”
為什麼會慌呢?因為你除了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房貸、車貸、交通費、伙食費、人情往來、應酬聚會等等,這些都需要花錢,沒有一定量的工資,怎麼滿足這些需要呢?
所以在一個城市,要達到普遍意義上的幸福感,至少你的收入要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假如你都吃不飽、穿不暖,房子也住不起的,我想大概率是很難建立起穩定的幸福感的!
雖然有人說乞丐也會有幸福感,但是我相信沒有一個正常人願意自己去做乞丐,並且追求乞丐那樣的幸福感。
從這個角度說,每個城市幸福感的金錢尺度也許是不一樣的,還未必都用月薪來衡量。
比如有的人,自己家裡有礦,或者就是拆遷戶,那麼月薪少一點,也會滿足幸福感。
二、幸福也不是完全和金錢有關剛才提到,一定情況下金錢確實會影響到我們的現實幸福感,但是反過來說,幸福也不是完全和金錢有關。
比如有些人粗茶淡飯就覺得自己生活得幸福了,還有些人恨不得嚐遍天下的美食;有些人網上聽一下歌曲就非常幸福,另外有的人就喜歡去演唱會的現場體驗那個氛圍才覺得有幸福感。
不管錢多錢少,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都可以讓自己感覺過得幸福,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花錢,對普通人來說,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將幸福感做到最大化才是我們真正要懂得並學會的事情。
說到底,幸福感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情緒體驗,你能夠從一些平凡的事情中去覺察積極的因素,幸福感自然就高;如果你覺察到的都是消極的部分,自然就不覺得幸福。
三、人生在世,不要把“幸福”看得太重賺多少月薪覺得最幸福?本質上說,賺年薪30萬和50萬沒有太大的差別,保養好了自己的身體,就是最幸福。
戒菸,能夠多活十年,一輩子八十年就多出了八分之一的幸福!鍛鍊身體多活五年,一輩子八十年就多出了十六分之一的幸福。
有限的幸福下,做多少事,走哪個方向,這才是關鍵。
有些人為了追求更多的金錢,認為那就是幸福,然後996工作,暴飲暴食,生活沒有規律,透支身體的結果就是兩分換一分,最後也還是沒有得到幸福。
人生在世,貴在有自知之明,自己能力到了極限,再努力下去可能就是透支,那就是你幸福的上限了。
寫在最後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3 # 阿伽陀藥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月薪多少,居然與“幸福“掛在了一起,好像是月薪越高越幸福似的。這樣的說法對嗎?
對於底層的老百姓來說,微薄的收入要支撐一家人的生活開支,要還房貸、車貸,要養活一家老小,再看看手裡這點工資,生活的重擔壓得人透不過氣來。於是心裡萌生一個念頭:如果我有好多錢,那我一定過分很幸福。
當我們急於想掙很多錢,但是現在又掙不了的時候,那種渴望,孕育著幸福。
一個底層工廠工人,他的月薪是1000元,當他掙到月薪4000時,他是幸福的,因為他的家庭再也不用過拮据的生活,因為他收入的提升,可以改善下生活。
其實,底層老百姓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那麼,幸福一定與金錢有關嗎?不一定。
有多少富豪,他們早已經實現財務自由,可他們過得幸福嗎?前段時間“天貓Quattroporte出軌事件“、“綠地事件“,這些人哪一個不是富豪,可是內心的貪慾,最終讓他們走上錯誤的道路。
什麼叫幸福?知足常樂是幸福;這個月掙3000元 下個月掙5000元,這是幸福;下個月計劃讀完一本書,最終實現了,這也是幸福;情人節,男朋友送玫瑰,這也是幸福...
幸福何其多,為何要與金錢掛鉤呢?為何要做金錢的奴隸呢?
以上。
-
4 # 八魚先森
有人說錢多少不是一個人幸福的標準,這句話是對的,但並不完整。一個人要想幸福,最起碼要解決基礎的需求,所謂的基礎需求有哪些呢?
第一、日常開銷不用摳摳搜搜的
不同城市的開銷成本是不一樣的,無論你是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或者農村,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日常開銷毫無壓力,比如房貸,日常買衣服,日常飯店吃飯,孩子上學。我們不一定要最好的,但是最起碼要達到平均水平吧。
第二、除去日常開銷之後有一定的結餘
假設你日常開銷是1萬,那麼每個月無論多少要有結餘,每個月結餘5000,一年下來就是6萬,每個月結餘1萬,一年下來就是12萬。結餘的作用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感,比如遇到緊急的事情能夠拿出錢來解決。
可能很多人會說,緊急的事情有大小,我對自己的要求是這樣,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一個是父母老了,生病的話至少要有錢去治病,當然病有大有小,最起碼要保證基礎治療費用沒有問題。
你看農村老家一些人生了重病,比如癌症,按照老家的標準,我覺得最起碼要能花個十萬去治病吧,雖然癌症治不好,但也不能不治啊,你至少要有花10萬的基礎治療能力。
對於家裡的其他一些事情也一樣,基礎花費能力要有,不然你的安全感會非常差,沒有安全感基本上不會有幸福感。
第三、錢不在多少,槓桿很重要
人過了30歲的時候,一定要記得買保險,我自己是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都買了,家裡的人也都買了,這樣一來生病這個不確定因素可以排除掉了,至少進醫院的時候能夠比較淡定。
-
5 # 焱公子
關於這個薪水和幸福的關係,也是公子一直以來思考的一個問題,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月薪多少不是一個絕對值,應該是一個相對值提到月薪的時候,大家往往會停留在絕對值這個概念當中,即我勞動合同上的簽好的月薪數字。公子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要把月薪的高低和幸福感的強弱聯絡在一起,我們應該看的是月薪的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
所謂相對值是指發到工資卡里的工資減去月開支。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有兩個原因:
1)我們勞動合同上籤的工資數目和發到我們工資卡里的數目往往並不相同,需要扣減五險一金和個人所得稅,還需要加上相關的績效工資/提成;
2)每個月我們都會有開支,每個人的開支額不一樣,開支類別不一樣,直接決定了幸福感的強弱。
比如說,一個人的工資很高,同時房貸、車貸等開銷也很高,每個月基本上月光,甚至會欠信用卡的錢,我們可以說他的月薪相對值較低,即幸福感較低。
反之,如果一個人到手工資並不是很高,但是沒有房貸/車貸,每個月拋去開銷,還能有盈餘存起來,我們就可以說他月薪相對值較高,幸福感往往也較高。
所以,月薪多少比較幸福,要看的是相對值,而想要提升幸福感,就要提升月薪的相對值。
二、幸福與否不止和月薪相關,還有其他因素不可否認一個人幸福與否,與月薪有關係,畢竟月薪很低的時候會感到壓力和焦慮,自然也不會感受到幸福。
但是幸福與否不止和月薪相關,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一個人的滿足程度、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周圍環境等。
我很早之前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月薪很高,在5年前已經達到了5萬的薪水。但是他過的卻非常的不快樂,因為他是一個不懂滿足的人,總覺得自己的月薪可以賺更多。於是,除了工作之外,他也沒有什麼其他的興趣愛好,久而久之,工作的壓力沒有辦法得到很好舒緩的他得了抑鬱症。
可見,幸福是一個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一個感受,而非只受月薪的影響。
三、追求薪水的提升,更要注重幸福的體驗其實提升幸福感,除了我們要讓薪水有提升之外,更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幸福的體驗。
公子這裡有一些小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1.努力工作,但不要讓工作成為自己的全部;
2.培養除工作之外的愛好,作為壓力緩解的出口;
4.狀態不好的時候,適當浪費時間放空/休息;
要知道工作/賺錢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幸福才是。所以,在我們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的過程中,也要注重提升自己幸福的感受,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工作,更加的快樂。
以上是公子對於月薪和幸福的看法,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幸福的體驗就不一樣,學會自己平衡和體驗很重要。
-
6 # 蘇菲清單
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記得在世界浙商大會上,馬雲說了一句話:“一個月掙一二十億的人其實是很難受的!”
在馬雲看來,在中國最幸福的狀態是:“一個月有兩三萬、三四萬塊錢,有個小房子、有個車、有個好家庭,沒有比這個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超過一兩千萬,麻煩就來了;超過一兩個億的時候,麻煩就大了”。
但實際上,能達到馬雲講的月入兩三萬的人並不多,況且還有附加條件,要有房有車還有個好的家庭。
那麼,沒有達到這個條件的人都不能幸福了嗎?
很大一部分人覺得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是賺錢不夠多,所以不幸福;於是拼命去賺錢,後來發現賺得越多,需求更多,永遠都無法滿足;到最後生活得很累、很焦慮,幸福更無從談起。
而也有一部分的人,內心篤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和想要什麼,理得清楚和金錢的關係,不受制於金錢,這樣反而會更幸福。
那我自己來講,我覺得幸福感是分階段的,我從一個非常落後的農村孩子,中山大學碩士畢業後留在廣州,實習期一個月4000元工資,和4位朋友合租在一套兩居室內。
當時唯一的目標是要在廣州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在這裡安居樂業,充滿了希望和活力,覺得美好生活終於因為可以工作賺錢自食其力要開始了。
然後在工作兩年後,在廣州買了第一套兩居的房子,結婚生子。5年後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到來,又入手了一套房子,揹負著房貸。
雖然月薪已經翻了幾倍,但是需求越來越多,夫妻雙方都覺得對方越來越不關心自己、孩子覺得父母的陪伴不夠,幸福感早已不如剛開始的時候。
所以曾經我特別的困惑, 當我看到小鎮朋友月入6000很開心、武漢朋友每月存下1萬元都很開心的時候,我開始反思,在這個可以說物質最富裕的時代,為什麼人們卻越來越不開心?
到底是什麼奪走了我們的幸福感?
我看了很多的理財書籍和學習理財課程,也和身邊的人去聊這件事情。
我越來越發現,看似和幸福掛鉤的金錢,其實並不是幸福的核心所在。
我們的生活有很多方面都需要金錢的支援,小孩的照顧、家庭開支、娛樂,等等,如果一直都想著只有更多的錢才會更好,那麼就會陷入賺再多錢都不夠用的漩渦。
其實不如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我們沒有花大部分時間在賺錢這件事上,人生會過得怎麼樣?
或者說在人生的某一些關鍵的階段,我們是否可以停下來,看一看家人的真正需求、甚至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賺錢、賺了更多錢卻讓很多人為我們服務,比如請家教來幫孩子輔導作業、請保姆來幫忙帶孩子,甚至忙到請鐘點工來打掃房子、請快遞員送外賣,家裡早已缺少了很多一起成長的快樂和溫情。
說到底,賺多少錢才幸福,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需求,也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價值和金錢之間的關係。
那麼,在本就承受著諸多壓力的城市生活中,
我們該如何通過理清楚和金錢之間的關係、找回最初的滿足和幸福感?
我們不妨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我賺到的錢有沒有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感?
拋棄那些有錢才是成功、有錢才有安全感、有錢才快樂的執念,想想自己人生中真正的幸福感是什麼?
也許你會發現,幸福並不是只有週末時間才和家人一起外出吃大餐、而是在家裡親手做的家人和孩子喜歡吃的飯菜;
也許你會發現,幸福並不是幾千的樂高玩具讓孩子自己去玩,而是你陪著她靜靜地看一本書、或者玩一個小遊戲;
也許你還會發現,幸福並不是每月給父母匯去的冷冰冰的幾千塊錢,而是你給他們打個5分鐘的電話或者回家看看。
第二個問題:我花錢的地方是否和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一致?
我想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或者目標是“富”得只剩下錢,我們更看重的是家人、健康,或者說我們的時間花在哪裡。
金錢可以是快樂、健康人生的附屬品,但不是核心。在花錢的時候,可以想一想,我為什麼一定要買這些東西?只有擁有這些東西就會幸福嗎?
想要人生向前,無止境的慾望就是最大的磕絆;考慮清楚這個問題會幫助我們戒掉超過預算、不合實際的支出。
第三個問題:如果我沒有了這份月薪,你會覺得這反而是個機會嗎?
這個問題是最為讓我震驚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擔心,沒有了這份工作或者沒有了工作收入,會失去什麼,很少會考慮沒有這份工作的牽絆,說不定我們會得到什麼?
比如時間、注意力、家人陪伴、孩子教育,甚至個人優勢的發掘和成長,自主創業……
所以,當我們覺得身心疲憊的時候、覺得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和幸福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時候,不妨停下來腳步,思考一下上面的問題,你對月薪和幸福之間的聯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
7 # 知陽時光鋪子
大俠觀點:每個人追求不同,所以幸福的指標也會不同。
生活在不同城市、不同階段的人,包括每個人都還有對於幸福不同的要求和指標,所以這個問題只能因人而異。
那麼我就按照我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生活在成都這個新一線城市,30歲。目前從事的職業是新媒體運營,職位是部門負責人。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老婆在一家公司做財務。
在說收入多少之前,先說下基本開銷。
租房住,房租每個月2000,生活費基本上我們每個月控制在3000以內。有車沒車貸,因為每天上下班坐地鐵,所以每個月交了停車費但車基本沒動過。
孩子讀的公立學校,每個月只需要200多的生活費。
零零散散加起來,我們一個月的總開銷大概7000左右。
我工資一個月大概7000多點,我老婆工資4000。算下來1萬1。
基本上我們的工資加起來一家人開銷不愁,生活也算過得去。
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家子其實過得蠻幸福的。一家子沒啥吵鬧,也沒什麼多大的擔憂。雙方父母都有退休工資。
但是我們的工資在成都這個城市來說基本上算是中等水平。
所以從我的個人情況來看,幸福與否關鍵還是看你的慾望和能力是否匹配。
對於幸福的概念,我認為簡單概括就是“能力大於慾望,就幸福;慾望大於能力,就痛苦。”
所以,無論我們生活水平處在什麼階段,都需要看淡一些。把自己的能力提高起來,再把自己的慾望降低一點,那麼你就可以很幸福的生活下去。
-
8 # 文心圓
掙多少錢才能幸福?
01
幸福是一種感受,一種心態,與掙錢多少沒有關係。
一個貧窮的家庭,父母帶著三個孩子吃飯都成問題。但是父母很樂觀,每天自己唱歌,孩子受影響,全家總能聽到唱歌。
有的豪門很有錢,但過得並不開心,更沒有幸福感。
從《紅樓夢》中,我們看到了賈府當權者風光的一面,卻很容易忽視了他們背後的心酸。
豪門婚姻通常是家族利益下的寵物,娶或者嫁的,未必就是你真正喜歡的。
賈證和王夫人之間就是典型的豪門婚姻。而賈證和王夫人之間精神上的共鳴越來越少,更別提偶爾的浪漫了。身為貴族的他們卻依然維持著相敬如賓的狀態。
02
掙錢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一條途徑,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都是一份辛苦,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人活一輩子需要賺錢一輩子。
掙錢是用自己的時間去換金錢,靠出賣體力活或初級腦力技能,或高階腦力勞動掙錢,看看你能做到哪一種呢?
03
是時候該調整心態,放鬆壓力,排解焦慮了。掙錢可以辛苦一陣子,不可辛苦一輩子。不是一輩子辛苦掙錢,就先吃學習專業技能的苦。就先吃如何學習做生意的苦,先吃學習建立人際關係的苦。
擁有金錢,並不等於擁有幸福;而要想擁有幸福,卻必須擁有金錢”。
“金錢並不能買來一切,比如再多的金錢也未必能買來知識、健康、快樂、愛情、幸福”。
無論正反對錯,此格言無不是在表明同一個問題:金錢和幸福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
-
9 # 志向小志姐
幸福感並不是金錢決定的,雖然錢很重要。
幸福感來自於努力奮鬥的過程,來自於自己心態的調整。如果你賺的錢夠花,身體健康 家庭和睦,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所謂知足者常樂。
我本人就是一個幸福感超級強烈的人。
比方說,我們小城市還有電動三輪車代替的士的交通工具,我時常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要師傅把我從一個地方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坐的士要六塊錢到,坐電動三輪車只需要五塊錢,更重要的事是我覺得這些師傅都是年紀大了的人,儘量的去照顧他們的生意,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肯定他們的價值,於我自己而言雖然覺得不是那麼的安全,但是路程不遠,我願意去照顧他們的生意,更好玩的是我認為坐在裡面像古時候富家太太坐黃包車去遊玩一樣,一個玩笑而已。
當電動三輪車師傅的這些人,一多半是六十歲左右的人,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基本上心態都會走下坡路,但是他們奮鬥的精神可嘉,憑自己的雙手賺錢就是真本事,此生若能幸福安穩,誰又願意顛沛流離?
幸福就是既幫助了別人,也方便了自己。
-
10 # 往北往南
關鍵看個人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了。
如果幸福是各種奢侈品,各種高檔場所,各種全球旅遊,那月薪10萬可能也不一定幸福。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所以追求永不止步。如深圳向左天堂向右裡的肖然,最後金錢是有了,但幸福卻沒了。
當然沒錢也肯定是幸福不了的。天天有菜米油鹽圍著,這頓吃了不知道下頓在哪裡的話,即時家庭和美,也幸福不到哪去,而且往往這種情況是家庭和美不了的,可能更多的是天天為一日三餐而操心。
我認為的幸福,首先基礎收入能解決基本的吃住行。有一所能遮風避雨的房子,有一輛能代步的小車,有一年能出去小轉的小存款,有一個美滿的小家庭。所以還是跟城市有關係,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打拼,房子未解決前,估摸著月薪10萬也並不一定能幸福。但房子解決完後,只要房貸清了,月薪有個3萬左右,工作穩定,壓力不要太大,每年能騰出一段時間給家庭,給孩子,我覺得就很滿足了。當然小城市幸福指數會更容易滿足一些,首先房價成本會低一些,另外生活成本也會相對低一些。所以刨去住房解決完後,月薪能有個1.5到2萬,家庭合睦美滿的話也是很幸福的。
回覆列表
已經不是多遠的問題了,我開始唱歌:幸福在哪裡?
因為向父母要生活費的日子一去不返了。終於可以想買幾包榨菜就買幾包,小籠包一下就要兩籠,都是大肉餡的,完全無需考慮價錢。
如果人生幸福就是追女孩,談戀愛,到走進結婚的話,我的人生幸福始於月薪六百元。
2.三十歲,我拿到月薪三千元。
在蘇州一家大型集團公司做生產領班,工作三班倒,帶著大美女老婆在鎮子上租房子,孩子送給老媽照顧。我們騎自行車上下班,週日休息。
通常週日都是兩人到蘇州市裡逛觀前街,看電影,去園林裡睡午覺,那可是古代大戶人家的後花園,幸福吧!
不過,朋友來電話知道我還在三班倒,幽幽地說:還是沒有混出來啊,我們都上常日班,下面的人才三班倒!
我突然感覺不快樂了,開始牴觸工作方式,希望賺更高的工資收入。
如果幸福就是職位,收入,房子,車子,婚姻美滿,孩子愛學習這些事,看來都到齊了,可是竟然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是幸福本身變異出問題了,還是我們自身出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