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然文史
-
2 # 唯美影片創作
嵇康與山濤絕交
嵇康和山濤都是都是魏晉竹林七賢裡的人物,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嵇康給山濤去過一封書信,就是大名鼎鼎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那時候,作為朝廷的曹家已經非常孱弱,司馬家的司馬昭秉持朝政,而嵇康和阮籍山濤這些人,由於認曹魏為正宗,不屑於司馬家的權勢,躲到山林中縱酒為樂,號稱竹林七賢,尤其是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更不願意跟司馬家過多勾連。
但是後來山濤處於某些考慮,還是入司馬家為官,所以嵇康憤怒之下,給山濤寫了那封絕交信。
但是,其實嵇康雖然寫了這封絕交書,並不表示他心底裡不認山濤這個朋友了。他之所以寫這封絕交書,只是藉此表明自己對司馬氏的態度,表明自己的立場。嵇康心底裡還是認山濤這個朋友的,他臨死的時候還告訴自己的兒子,自己死後,可以依靠山濤伯伯。
陳夢雷與李光地絕交
陳夢雷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學者和中國最大的古代類書《古今圖書整合》的編纂者。李光地是著名學者,書法家,還是康熙朝的名臣,他們二人是同年進士,而且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誰能想到,後來陳夢雷竟然揮筆寫下《陳省齋與李安溪絕交書》,並上呈康熙皇帝,頓時士林譁然,官場聳動,鬧出很大一段公案來,此段公案歷來被稱為李光地賣友求榮案。
他們的關係為什麼破裂了呢?陳夢雷為什麼這麼激憤從而竟要跟李光地絕交,這還得從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亂說起。
李光地和陳夢雷是老鄉,都是福建人,那時候叫閩南,由於三藩裡面有個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所以他們的家鄉受到三藩之亂的波及,李、陳二人當時都因省親在家,身陷叛亂的中心。兩人經過一番合計謀劃,決定由陳夢雷留在省城福州,從而打聽叛軍虛實,李光地則留在離福州六百里的安溪老家,蒐集情報和往外地轉運福建的形勢。李光地用蠟丸將他們蒐集到的情報秘密封存,並獻給清廷,對後來康熙皇帝派兵評定福建的藩王叛亂幫助極大,所以李光地因此功勞,不斷受到朝廷重用,最後位極人臣。
但是,李光地自己發達了,就把老朋友的功勞據為己有,在蠟丸裡也不曾提及老朋友的名號,後來陳夢雷被人告發說參與叛亂,李光地作為知情者和朝廷重臣,也沒有站出來為老朋友陳夢雷洗刷冤情,導致陳夢雷蒙受不白之冤,並被朝廷發配到關外流放,長達十多年。
就在陳夢雷即將被髮配前夕,他憤而寫下這封絕交書,不但自辯清白,還揭發了老朋友李光地賣友求榮,見死不救的惡劣行徑。
兩篇《謝本師》章太炎與老師俞樾絕交,周作人與老師章太炎絕交
章太炎
-
3 # vanewen38
一輩子很長,總需要那麼幾個人陪我們一起度過這痛並快樂著的人生之路。人生中能覓得一志同道合的知己是件很幸運的事。然而想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有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意境高雅之交,然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俞伯牙這輩子最幸運的事就是能夠遇到鍾子期這樣知己
畢淑敏曾說:我很喜歡一個詞,叫做“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無論對友情,還是愛情,都同樣適用。
簡友星月說,前行的路上,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該有多重要?如果遇不到,那我寧願一個人在路上。
管寧與華歆
管寧和華歆原本是好朋友,兩人一起在園中種菜,忽然見到一塊金子,管寧揮鋤如故,華歆見了連忙撿起來,彷彿中了五百萬雙色球,非常開心。管寧回過頭很鄙視的看著他,華歆無奈只好扔掉。
又一次,兩人一起讀書,忽然外面車馬喧囂,似有貴人經過,華歆急忙扔下書本,跑出門去看熱鬧,管寧依然讀書如故。等華歆回來,管寧找來一把刀子,把兩人同座的席子割了,順便丟了句很屌的話:“子非吾友也!”
-
4 # 老王的麵館

曾國藩和左宗棠啊。他們倆斷交過兩次,第二次斷交之後再也沒和好,直到曾國藩去世。曾國藩考了七次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中秀才,但之後挺順利的考中進士,開始仕途。但左宗棠雖然十五歲就考中秀才,二十歲中舉,但就一直考不中進士。左宗棠見到曾國藩之後覺得曾國藩才略平平,有些輕視,再加上科舉情節,和曾國藩總是心有芥蒂。左宗棠給曾國藩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議,但他對曾國藩說話總是毫無顧忌,直接了當的批評曾國藩,曾國藩不理他,左宗棠就跟別人去說曾國藩的種種短處。
回覆列表
有句話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是說的東晉時候王導和好友周顗的一件事兒。今天說說這個事兒。
伯仁,兩晉之際名士周顗(yǐ)(公元269年—公元322年)字。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王導所說的“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就是發生在王導與周顗之間的一件憾事。
周顗畫像
東晉建國後,王導為首的琅琊王氏家族在眾多門閥大族中,猶如鶴立雞群,儼然領袖群倫。王導居中輔政,堂兄王敦則居外總掌軍權,晉元帝司馬睿形同傀儡。司馬睿不甘被王氏操縱擺佈,於是重用心腹劉隗、刁協、戴淵等人,強化皇權,削弱王氏之權。此舉引起了王氏家族的不滿。手握重兵的王敦最先發難,起兵犯闕。
王敦之亂
王敦軍攻陷京師建康之前,司空王導率族人跪在皇宮前請罪,請求皇帝寬恕。劉隗等人則勸晉元帝誅滅王氏族人,以斬草除根。恰逢此時,周顗奉詔入宮,在宮門前遇到王導等人。王導對周顗說:“伯仁,我王家百餘口人的性命,就有勞您來搭救了!”周顗既沒有吭聲,更沒有搭理王導,直接入宮。王導等人內心不免怨憤、忐忑。周顗拜見晉元帝后,以王導忠誠皇室為由,極力為其申辯,請求晉元帝寬恕王導。晉元帝最終採納了周顗的建議。周顗非常高興,索酒而飲,致酩酊大醉,才辭別皇帝。
周顗出宮時,發現王導還和族人跪宮門。王導看到周顗出來,又與他打招呼。周顗依然冷著臉,不理會王導,卻回過頭來對左右隨從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在胳膊上。”周顗回家後,又給晉元帝上表,反覆申訴王導忠。王導自然對此一無所知,所以內心非常憤怒。
不久,朝軍陸續戰敗潰散,王敦軍攻陷建康。王敦掌控朝政,晉元帝等淪為階下囚,劉隗、刁協等人或戰死,或逃亡。護軍長史郝嘏等人勸周顗也外逃避難,周顗大聲呵斥他們說:“吾作為國家大臣,朝廷喪敗,怎麼可以隱匿山林,苟且偷活於世呢?至於外逃投奔胡虜,尋求蠻夷的庇護,更是莫大的恥辱!決不可為。”
王敦與王導討論朝廷人事安排時,徵求王導的意見:“無論在南方北方,周顗、戴淵二人都深孚眾望,所以,應當讓他們擔任三公高職,沒什麼問題吧。”王導沒有吭聲。王敦雖然感到奇怪,不過轉念間,揣摩王導心意,可能是嫌對二人安排的職務過高?於是王敦又問道:“倘若三公的職務過高,那麼任命他們分別擔任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令,或者尚書僕射(僕射,尚書令的副職),總歸沒有什麼問題吧?”王導又不吭聲。急躁的王敦不耐煩的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是不是想讓我殺了他們?”王導又沒有說話。
於是王敦派遣軍士抓捕周顗、戴淵。被捕獲後,押解路經太廟時,周顗大聲呼喊道:“天地、先帝有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話還沒有說完,軍士們用戟傷其口,血流至腳踵。周顗依然面色不變,容止自若,最後被害於石頭南門外,時年五十四歲。
事後,王導在朝廷檢料中書省收藏的奏章檔案時,看到了周顗為拯救自己和族人而給皇帝所上的表奏,表中對王導大加稱讚,極力勸諫皇帝保全王導和族人。王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對他的兒子們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