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苦茶庵

    《前漢紀》本名《漢紀》,稱它《前漢紀》,是後世為了區別於袁宏所著的《後漢紀》。《漢紀》所記時間和《漢書》一樣,也是從公元前209年起,到公元23年王莽滅亡為止,共二百三十二年。全書三十卷,分為《高祖紀》四卷,《惠帝紀》一卷,《高後紀》一卷,《文帝紀》二卷,《景帝紀》一卷,《武帝紀》六卷,《昭帝紀》一卷,《宣帝紀》四卷,《元帝紀》三卷,《成帝紀》四卷,《哀帝紀》二卷,《平帝紀》一卷,以王莽當政時事附於《平帝紀》之後。

    《漢紀》的編撰者荀悅字仲豫,東漢末年潁陰人。早年喪父,家貧無書,卻刻苦為學,博聞強記,過目成誦,十二歲就能講述《春秋》。漢靈帝時,宦宮專權,他託病隱居。後經曹操辟舉供職於他的鎮東將軍府,旋遷朝廷黃門侍郎,同孔融侍講宮中,為漢獻帝所賞識。

    漢獻帝喜歡讀歷史書,卻感到《漢書》內容太多,不便翻檢,就命荀悅仿照《左傳》的體例,將《漢書》加以改編。荀悅於是從公元198年開始,用了三年時間,便編寫成了這部三十卷的《漢紀》。這書雖說是奉命撰寫,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他在書中記述“中興以前明主、賢臣得失之軌”,是“志在獻替”,希望漢獻帝能有所振作,改變目前這種“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的局面。因此,《漢紀》是荀悅希望對漢獻帝有所啟發的歷史教科書。荀悅的改編工作,是把班固《漢書》裡傳、志、表的資料按時間先後加以適當剪裁,編排到各個帝紀之內。取材範圍主要不出《漢書》,但也有所增益。《漢紀》全書僅十八萬字,只佔《漢書》四分之一的篇幅,而西漢一朝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典章制度等,都有條不紊記載了下來。所以,《漢紀》向來有“詞約事詳”之譽,甚至是“歷代褒之,有逾本傳”。

    梁啟超很稱讚《漢紀》,說它是“善鈔書者”。荀悅確實是用編年的方法去“鈔”《漢書》,但不是簡單的鈔,而是把紀傳體中一些成功的記敘方法運用了進去,這正是《漢紀》不同於它以前的編年史的特點之一。它在記敘人物活動或重要事件時,能突破時間界限,根據需要有時補敘前因,有時備述後果,或兼及同類的人和事。從此,編年史也可以跟紀傳史一樣自由地和廣泛地記載歷史事件、人物和制度。如記人物事蹟時,就採用紀傳史的“人經事緯”的記敘方法,以人物為本位去編排史事,從而克服了過去編年史記人不完整的缺點,而且為編年史寫人物找到了一條新路。

    正因為《漢紀》在中國古代編年史的發展過程中,起過發凡起例的作用,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同《漢書》被視為中國古代斷代編年史和紀傳史最早的代表作。因此,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兩大史書體例紀傳體和編年體,也就被稱之為“班、荀二體”。

    《漢紀》的另一個特點,是精心撰寫史論。它在每篇帝(後)紀裡,加進“荀悅曰”的因事而發的史論,用以總結為政的得失,給人以啟示。同時,也是作者政治思想和史學思想的集中反映。例如,兩漢田賦,由什五稅一,三十稅一,甚至百一而稅,災荒之年,更“詔除田之租稅”。對這種減免田賦的措施,班固以後的史學家多當作惠政加以歌頌。董仲舒和王莽等人雖然從不同的角度作過批評,都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荀悅在《漢紀》《孝文皇帝紀》下評論說:“官收百一之稅,民收太半之賦,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於豪強也。今不正其本,而務除租稅,適足以資豪強”。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荀悅的這種分析年是至理名言。

    總之,編年體本是中國最古老的史書體例,但是,從《春帝秋》到《左傳》都沒能把編年體的規模完備地建立起來。自司馬遷創造的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紀傳體史書《史記》出現以後,編年體就絕而不傳。直到荀悅,才把編年體重新恢復,並加以完備,使之成為同紀傳體並駕齊驅的一種史書體例,從而為中國史學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在《漢紀》的影響下,兩晉、南北朝時期,編年史的編撰,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如晉人袁宏的《後漢紀》、孫盛的《晉陽秋》,南朝沈約的《齊紀》、裴子野的《宋略》等。到北宋司馬光更是集《漢紀》以來編年史發展之大成,撰成史學鉅著《資治通鑑》。他在該書中透過“臣光曰”的形式議論政事得失,也是效法《漢紀》的。

    《漢紀》自北宋天聖年間後,已無善本,明代嘉靖時黃姬水所刊印的較好,間或亦有訛誤,《四部叢刊影印的《漢紀》就是這個本子。清代康熙年間,蔣國祥、蔣國祚將《漢紀》和《後漢紀》合刻,並附有《兩漢紀字句異同考》一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史叛軍將要進攻長安,但是換了史朝義怎麼就打不過唐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