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弄生活圈
-
2 # JHZUJE
如果你對演奏的作品不甚瞭解,要想知道何時曲終、何時該鼓掌,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演出前用點時間熟悉節目單、瞭解作品的樂章數目,演出時用心數樂章,一般樂章之間臺上的指揮、演奏家們都有簡單的休整動作,臺下的聽眾也有些調整身姿、放肆咳嗽等舉動,全部樂章演奏結束後,指揮一般都會轉過身來鞠躬謝幕,此時你就可以縱情鼓掌、喝彩來表示對藝術家們的感謝。”
-
3 # 理想和平
西方古典音樂是一門課程,音樂並不是數學公式只有一個結果答案,每個人從同一首曲子中聽到的感受都會不一樣。
西方的古典音樂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維也納三傑),這讓我想起了魔巖三傑竇唯、何勇、張楚,言歸正傳——推薦一部電影叫做莫扎特傳,說的是他在奧地利宮廷裡做音樂演奏師,期間又和公主私會等一系列的故事,電影2小時40分鐘,生動曲折的描繪出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一生,你應該從電影裡可以窺探出那個時代中古典音樂正盛行的模樣。
古典音樂流派就是維也納古典音樂流派,這些天生的作曲家演奏家們在奧地利(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度過了成熟的創作期,無數個經典作品像雨後的Sunny照在松溼的泥土上一樣瞬間沁人心脾。
欣賞古典音樂對古典音樂的由來是有必要了解的,個人認為這就已經足夠了,至於在聽古典音樂時如果你想在別人面前說出一個深奧的音樂知識的話,那應該就是專業的範疇了。
古典音樂也是固定音階的,之所以音樂分為布魯斯、爵士、古典、流行、朋克、說唱、阿卡貝拉、新世紀等等之類,不只是因為其出現於人類音樂裡的時間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的本質內容,每個音樂流派都有自己的基因,不是這個基因那就不叫這個音樂,大調、小調、全音、半音、旋律、音程、獨奏、重奏等等吧再加上各種樂器的調組和各型別音樂的充斥融合,有時候一個曲子下來就真像是人生的五味雜陳,有古典音樂裡那種對於往事的凝思又有爵士樂裡輕挑細捻的不羈自由;有朋克說唱那種純粹的年輕浪蕩狂傲又有阿卡貝拉和新世紀音樂裡的輕鬆徜徉!
音樂就是如此這般,它懂每一個用心聆聽它的人!
——簡單的世界
-
4 # 填格
謝謝邀請!
小民願意談談淺見。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有一幅油畫,描繪了1893年倫敦女王大廳音樂會開幕的盛況-指揮和樂隊演奏者都在全情投入表演,臺下的觀眾卻在交頭接耳、高談淺笑,這無疑讓人聯想到時下的流行搖滾音樂會。因此,不要把「古典音樂」看得那麼「神秘」
聽古典音樂其實是聽「詮釋」。音樂家欣德米特曾講,當作曲家將音樂奉獻給其同時代人時,應該利用當時所使用的創作方式進行表演。這話當然有侷限性,他補充說:「我們對待生活的理念與我們的前輩迥然不同,因此,盡管他們的音樂透過精妙的技術得以還原,但也永遠無法把這些音樂的原始意薀如實地傳遞給我們。」(《作曲家的世界》-170-1)這就是《牛津字典》對「詮釋」一詞定義的所表達的意思-透過演奏把音樂作品的含義帶出來。這表達了兩層意思-真情實意的演奏與以炫耀為目的演奏。前者為interpretation(詮釋),後者為appropri-ation(挪用)-音樂作品被演奏者用於達到個人目的工具。尤其是在現場聆聽時應注意的,而唱片是唯聲本質,沒有演奏者在場,意昧著這種演奏多在幕後進行,比起現場演奏更加含蓄。但聽唱片與聽音樂會有兩種非常不同的體驗-聽唱片也許不會有失望感,而現場卻不能保證完全不會出現災難性的錯誤或是演奏者渣奏。盡管如此,小民還是主張,如果有機會與能力,應盡量去現場聽古典音樂會。這是因為-人的認知不僅包括意識知覺,還包括對環境做出的持續、無意識的協調和反射,因此,無論受眾有沒有意識到演奏,他們都會受到演奏特徵的影響-比如演奏場地所在空間、樂器,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態度等等演奏中最切實的物理特性-包括演奏者與樂器之間的身體互動~
回覆列表
對於音樂的欣賞與聆聽,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仍舊有些聽眾似乎對於聆聽西方古典音樂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顧慮。一首首結構龐大的作品、林林總總的作曲家、許許多多的音樂風格等,讓人們望而卻步。如何能開啟古典音樂的大門,成為讓欣賞者困惑的難題。事實上,音樂欣賞確實有著方方面面的內容和角度,但都開始於“聆聽”。聆聽者要透過聽覺去感知音樂,從而獲得滋養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