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請喊我小馬Horse

    傳國玉璽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和氏璧

    楚國有一位慧眼識玉的人名叫卞和,一日在山谷內發現了一片質地不同處,判斷為美玉,花費十年時間將玉璞發掘出土。他要把玉璞獻給楚王以為國效力,但由於庸才誤國和昏君短見,不僅沒有獻成寶玉,還被兩代楚王分別施以酷刑。但他剛強不屈堅韌不拔,最終被楚文王接受玉璞,命名為和氏璧,藏於宮中。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傳國玉璽的歷史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復歸秦。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 但是《應氏漢官》、《皇甫世紀》記載"漢傳國玉璽"字跡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國璽易主劉盆子。

    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中平六年,何進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祕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奪璽。

    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

    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樑、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後晉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後周廣順三年二月,內製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

    周廣順中,始造二寶: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一曰"皇帝神寶"。太祖受禪,傳此二寶,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

    宋仁宗慶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後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

    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面刻著"皇帝之璽"。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後來清末,此玉璽存放瀋陽故宮,不知所蹤。

    後來,開修黃河獲得一塊玉璽進獻乾隆皇帝,乾隆考證為贗品。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

    蘭亭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總結

    雖然蘭亭序的價值很寶貴,但是與傳國玉璽的價值比較起來那就相差甚遠了。傳國玉璽作為古代封建王朝,象徵王朝正統的傳國之寶,可以說是鎮國之寶。價值要高出蘭亭序太多太多

  • 2 # 歷史評說

    首先,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珍寶”,一個更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一個更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文化從屬於政治,自古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界的角度或者說文人雅士來看,他們可能更喜歡蘭亭集序。但是更多的人,會傾向於傳國玉璽。

    對於傳國玉璽來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以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這個傳國玉璽,就此也就成為了得到天命的認可與大一統、正統身份的一個象徵。

    按照儒家的理論來看,《尚書 禹貢》等篇目,描繪了一個大禹治水以後,鑄造九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的這樣一個具體的政治輪廓。九鼎、九州從那以後,也成為了天下的代名詞。

    到了周興起的時候,與商人的信奉鬼神與先祖不同,周人為了提升自身的政治高度,強調自己受命於天,是天的代言人,故而周的統治者不同於夏後殷帝,而是稱之為天子。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天命的歸屬,對於一個族群、文化群體、乃至於國家來說,都是一個身份正統的象徵。周人以九鼎為天命的代言,楚莊王觀兵洛水的時候,就曾經放話,想要看看九鼎,所有人一下子都明白,楚莊王這是在掂量天下的輕重。

    因此,九鼎在那時候,就是天命的歸屬,後來九鼎失傳,不知所蹤,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周王朝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已經丟失了天命,在意識形態上,這個國家,就垮了。

    所以,秦始皇稱帝以後,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自有天命加身,才鑄造了傳國玉璽,這個傳國玉璽也就具有了九鼎的意義。

    它不是一個純粹的玉石,而是天下的代言、是正統的象徵,誰得到了它,誰就是正統,誰就有天命。這是一個至高的政治信條、至高的意識形態、至高的文化號召。

    此後的歷代皇帝,沒有傳國玉璽,不但天下譏諷,就連他自己都是底氣不足。想要成大事稱帝的人,也莫不對傳國玉璽進行爭奪。最終,在靖康之變之後,傳國玉璽被金人奪走,一度消失,到了元朝的時候,據說,傳國玉璽又出現了。

    因此,這樣一個天下的象徵的存在,也就承載了人們有關於天命、甚至是上升到神話傳說的一種寄託,被視為祥瑞與天命的歸屬。一旦再度出現,必然是軒然大波,舉國上下如獲至寶,在我們今天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凝聚力,一定有著相當的作用。

    至於蘭亭真跡,王羲之寫這天下第一行書的時候,東晉偏安江南,玄學盛行,中州士大夫除了圍在一起哭泣,很少有人能夠像桓溫、劉裕那樣,真正的做到北伐中原。

    所以,整個蘭亭集序的內容,首先表達的是王羲之對於當時的社會以及自身、他人命運的一種感慨,有著對於壽命長短的慨嘆,有著及時行樂的思想,有著對山山水水自然美景的熱愛,但也有著對現實無可奈何,受到玄學影響的一種不知所措與逃避。

    所以,就其文學思想來說,引人深究,就其書法來說,是一件藝術品,故而傳說才會被李世民帶到了自己的棺材裡,從此不知所蹤。

    因此,看一件東西是否有真正的價值,有時候,也不在於這件物品的自身,而是在於能否被更多的人所瞭解、接納、認同,能否對國家、現實有真的實際意義。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說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真跡被發現,誰更有價值,竊以為,蘭亭集序的真跡雖然堪稱奇蹟,但是傳國玉璽的舉國影響,無疑才是更具價值的存在,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 3 # 葛大小姐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文化之謎,莫過於王羲之蘭亭序集的下落了。

    蘭亭序集為何如此珍貴呢?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謝安等41人,在紹興郊外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喝酒賦詩,26個人寫了41首詩,聚詩成集,也就是《蘭亭集》,大書法家王羲之乘著酒興為文集寫序,就是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該文只有28行、324字,全文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其中的20個之子五一雷同,號稱書法一絕。

    此後,王羲之曾多次重寫,再也寫不出當時的韻味,因為這部書法作品被歷代書法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之為“中國行書第一貼”,那麼這部作品最終在誰的手中消失的呢?

    李世民興奮異常,派人拓出幾本賞賜給皇子和近臣,李世民去世後,遺詔要將《蘭亭集序》枕在腦後,也就是說,這件稀世珍寶埋在了李世民的昭陵,後來,盜墓專業戶軍閥溫韜人節度使期間,把昭陵盜了,但是卻沒有找到《蘭亭集序》,有人認為,溫韜行事匆忙,可能沒有找到,還有一種說法,《蘭亭集序》沒有埋到昭陵,而是埋到李世民兒子李治的乾陵,唐陵十八座,溫韜挖了十七座,輪到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返,從此《蘭亭集序》在無音信。

    除此之外,他又專門刻了一枚代表天命皇權的玉璽,取自藍田玉,雕琢為螭虎紐狀,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丞相李斯所寫,玉工孫壽雕刻而成,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傳國玉璽。

    自傳國玉璽問世以來,便上演了無數的血雨腥風、刀光劍影。

    傳國玉璽傳給秦二世,然後傳給公子嬰,劉邦攻破咸陽,子嬰奉玉璽投降,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傳國玉璽儲存了200多年,王莽建立新朝,逼迫姑媽王政君交出玉璽,王政君扔在地上,摔破一角,用黃金補好,因此有了金鑲玉的說法。

    十多年後,劉玄殺王莽於漸臺,稱號更始皇帝,得到傳國玉璽,好景不長,落到了赤眉軍擁立的劉姓後裔劉盆子手裡,劉秀崛起,圍剿赤眉軍,劉盆子奉獻傳國玉璽,在東漢傳了12代200多年。

  • 4 # 生活情感日記

    蘭亭序

    在東晉永和九年,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許多社會名流們聚會於會稽山下,聚會中,王羲之等人邊飲酒、邊展開了空談。

    在酒喝到了盡頭上後,王羲之在眾人的簇擁下,寫下了一篇蘭亭序文,全序總共28行、324字。

    蘭亭序書寫出來後,曾經在許多的名家手中流傳,在眾多收藏蘭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狂熱的書法愛好者,在他還沒得到蘭亭序之前,他就對蘭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瘋狂地派人尋找著蘭亭序。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歷經了長久的尋找後,李世民的手下終於找到了蘭亭序的蹤跡。

    那時候,他的手下人給他彙報了訊息,說蘭亭序真跡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過因為這名和尚怎麼也不肯承認蘭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為了得到蘭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蘭亭序從和尚手中拿了出來。

    那時候,他還反覆囑託自己的兒子李治,讓他一定不要忘記在自己死的時候,把蘭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寢中陪伴自己。

    歷史中,對於蘭亭序最公認的說法就是蘭亭序確實陪葬進了李世民的陵寢中,只是在溫韜挖掘李世民陵寢的時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壞或者在那個時候失蹤了。

    除了這個說法,關於蘭亭序的去向還有另一個說法,那就是蘭亭序根本沒有陪葬進入到李世民的陵寢中,而是被同樣喜愛蘭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後陪同著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裡面。

    因為乾陵一直沒遭受到盜掘和破壞,所以蘭亭序很有可能冷靜靜的躺在乾陵的地宮中。

    秦始皇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在和氏璧時期就已經發生了很多歷史故事。卞和獻玉、秦趙爭璧、完璧歸趙等等。那個時候秦王為了和氏璧願意割讓15座城池,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價值連城。變成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正面刻有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個蟲鳥篆字。相傳玉璽一直從秦始皇開始傳到五代十國的後唐,末帝李從珂帶著這方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此後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到明初,相傳傳國玉璽出現在元大都的集市上,明太祖朱元璋出兵打元,也並能找回傳國玉璽。這段玉璽顛沛流離的歷史持續了將近1500年。每一次朝代變更、每一件歷史事件,都有傳國玉璽的見證。每一條政策的下達、每一次大型的人事調整、每一次託孤都有他的身影,是中國歷史代代相承的見證。

    從儲存方法上來看,越是難儲存的文物價值就越高,從這一點來看,蘭亭序價值比傳國玉璽高。

    傳國玉璽的前身和氏壁,在成為玉璽之前,就經歷479年的歷史,包括玉工卞和三次獻玉給楚王,兩次被遭受殘酷刑法,直到最後一次和氏壁才真正顯示出價值,沒有卞和的執著和頑強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傳國玉璽,這是傳國玉璽最早的文化價值

    之後和氏璧還經歷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最後在秦統一天下之後,和氏璧才回到秦國手中,才由李斯製作成傳國玉璽,上刻八個大字:“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才真正成為傳國的玉璽。

    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而傳國玉璽就是皇帝的身份證,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傳國玉璽的作用就是顯示天子的正統性,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就相當於沒有合法性的皇帝一樣,其文化價值如同傳國玉璽上所刻8個大字的含義:既然受了天命,就應當國運長壽昌盛。

    蘭亭序是一幫文人墨客在閒睱之際,一邊喝酒一邊鳴詩作賦,這完全就是一種消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化沙龍之類的,最後大書法家王羲之為這些作品作了一個序,充其量就是特定時代的一幅文學作品。

    蘭亭序的內容就是記載當時為什麼記載這件事,記載了人物、時間、地點和大概的事情,內容並無出色之處,真正出色的是其書法。

    蘭亭序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出自王羲之這個五千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手,代表了中國五千歷史書法界的最高造詣,如果你不是書法界和文化界的專業人才,你不會對蘭亭序感興趣的。

    所以,傳國玉璽和蘭亭序放在一起,真要比價值的話,就相當於拿今天的某地一個書法協會跟一個國家性的組織來比重要性一樣,蘭亭序的文化價值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無法與傳國玉璽相比,但在書法家眼中,卻是相反。

  • 5 # 文淵閣記憶

    與絕大多數人的觀點相反,我選擇蘭亭序真跡!對於歷史文物,要從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兩個方面進行評價。相較而言,我個人認為蘭亭序真跡的價值要勝過秦始皇傳國玉璽!而且是完勝!!!

    尺寸:方圓四寸(約9cm,秦朝時期,1寸=2.31cm)

    內容:上紐交五龍,李斯篆“受於天命,既壽永昌”八字,玉工孫壽雕刻

    秦始皇統一六國,鑄造傳國玉璽,隨著朝代更替,輾轉流落,至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時期下落不明。

    公園353年,《蘭亭序》由王羲之所書,代代相傳,至貞觀年間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得,並隨葬於昭陵。唐馮承素“神龍本”臨本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2011年,保利拍出清乾隆六十年白玉御題詩“太上皇帝”圓璽,成交價1.61億元。2010年,嘉德拍出王羲之《平安貼》(臨本),成交價3.08億。乾隆玉璽自然不能與秦始皇傳國玉璽相提並論,但《平安帖》也僅為臨本,且全貼僅41字,與《蘭亭序》324字相差甚遠。從兩件物品本身藝術價值以及市場追捧度來看,毫無疑問蘭亭序真跡價值更高。

    文化價值對比秦始皇傳國玉璽

    關於秦始皇傳國玉璽,歷來有很多傳說,“卞和獻玉”以及“完璧歸趙”的典故廣為流傳。秦滅六國後,秦始皇命玉工孫壽將這塊和氏璧雕琢為傳國玉璽。從此傳國玉璽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力,凡登大位者都將此璽為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可以這樣說,傳國玉璽是霸權主義個人慾望膨脹的產物,更是封建王朝強權政治的象徵。

    一個是封建強權政治的傳承,一個民族文化的代表。很顯然,在文化價值上,《蘭亭序》遠遠超過傳國玉璽。

  • 6 # 江楓月夜

    毫無疑問是傳國玉璽啊。

    在《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匿玉璽孫堅背約”裡,孫堅在皇宮的一處枯井裡找到了一塊玉璽,這塊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個傳國玉璽就是用當年完璧歸趙故事裡的和氏璧鑄造的。 秦王當時要拿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你說他有多珍貴。和氏璧的的傳說出自《韓非子·和氏》:春秋時,楚中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兒玉石,把它獻給當時的楚厲王。厲王不識寶,以為卞和是獻假玉,一怒之下把卞和的左腳砍了。厲王死後,武王登基,卞和再次獻寶,武王同樣不識寶,把他的右腳又給砍了。後來,楚文王在位時,卞和感嘆寶玉蒙塵,無人能識,自己老去,以後怕是沒有機會獻玉了,便懷抱寶玉泣於楚山腳下,三日三夜不停,甚至把血都哭了出來。楚文王聞之,招其再獻,等剖開那塊玉,世人終於發現那是塊稀世寶玉,於是“和氏璧”聞名天下。

    在中國歷史上,共有兩件“神器”可稱之為國之重寶,一個是九鼎,一個就是和氏璧。它們都是王權至高無上和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而蘭亭序真跡只是一介文人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雖然也是舉世稀有的珍寶,但和傳國玉璽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 7 # 阿暉推書

    要想了解哪件文物價值更高,我們先要了解倆件文物的歷史與各自所代表的含義。

    1.首先我們來說說傳國玉璽來歷

    傳國玉璽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和氏璧,和氏璧是楚中國人卞和三次獻寶才得以面世的寶玉,為了這塊玉卞和可以說受盡磨難。而這塊寶玉也是歷經多次輾轉最後在秦一統七國以後,才由秦始皇下令召集天下最好的工匠將其雕刻成玉璽並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自此從玉璧變成玉璽。

    2.瞭解了傳國玉璽的來歷我們在來說說它代表的意義

    在古代和氏璧丟失以前,它就是皇權的象徵!自秦以後每代開國帝王無不是以獲得和氏璧來宣揚正統,也是在秦以後和氏璧才被稱為傳國玉璽的。只是自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在宮裡自焚後,就再也沒有人找到過和氏璧,使其只能成為傳說,並在民間被神話。

    3.瞭解和氏璧我們再來了解了解蘭亭序

    蘭亭序又稱蘭亭集續是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飲酒賦詩時王羲之講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4.再來說說蘭亭集序的代表意義

    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中國書法界的極品珍寶,真跡雖然遺失但是還是流傳下來了摹本與臨本,從這些摹本與臨本中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這天下第一行書的魅力。

    瞭解了兩件文物的來歷與代表意義後,我們其實已經能很清楚的知道誰的價值更高,對於書法家來說蘭亭集序是至寶無疑,但是對於國家來說還是傳國玉璽更具價值,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有人有不同意見還請指正

  • 8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理論上來說傳國玉璽的價值更高,因為中國歷史上傳國的玉璽雖然很多,但秦始皇用和氏璧做的那一塊更有價值,這價值不僅在文物上更多的是在政治上,稱之為國之重器也無不可。秦之後歷代帝王無不以擁有這塊傳國玉璽為榮,得之就說明自己受命於天,失之久說明自己氣數已盡。

    至於蘭亭集序真跡自然也是珍貴異常,不過他更多的是在於世人對王羲之的推崇,再加之這篇蘭亭集序創作的背景以及所展現的人生態度,蘭亭集序真正被拔高是在唐太宗之後,由於唐太宗的推崇。蘭亭集序這才被拔高到了無文可匹敵的高度,至於蘭亭集序的書法展現竊以為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現存)和姨母帖(唐臨摹本)更能代表王羲之的書聖地位。

    蘭亭集序之所以珍貴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在於現如今的遺失和對它有可能出現在乾陵的幻想上。

    誠然傳國玉璽和蘭亭集序都是國寶中的國寶,但若非要在二者中選其一的話,傳國玉璽被選擇的機率更大一些。一個物品有沒有價值取決與多數人對它的珍視程度。

  • 9 # 虎頭山文化小妖

    不論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還是蘭亭序的真跡,這兩件國寶當真出現的哪一刻,絕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前者代表了古代帝王的權力,後者代表了古代文化的傳承,那麼究竟誰的價值更高呢?

    其實這兩件國寶的價值都是我們無法估計,並且在不同的人眼中,其中的價值也是不相同的。

    有人說傳國玉璽做為古代帝王的傳承之寶,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哪麼這個人一定是歷史學家,因為在他的眼中,這塊傳國玉璽記載著千百年來的歷史真相。

    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傳國玉璽的材料、產地還有磨痕,可以一點一滴的推斷出我們古代歷史當中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

    同時也會讓一些糾纏不清的歷史直相呈現在眾人的眼前,可以說玉璽的研究價值遠遠高於一切,只要它的出現,才能讓一些歷史真正的浮呈現在眾人的眼前。

    除此之外,傳國玉璽的價值在不同的時候,更有著不同的含義,假如在古代戰亂年間,不管誰得到了傳國玉璽,直接就可以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得到了天命。

    三國時期的袁術明明實力不行,為何敢於向天下稱帝,就是因為他得到了傳國玉璽,只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空有一手好牌,卻為他人做嫁。

    後世的帝王們,雖然一直沒有得到這塊傳國玉璽,所以只能高聲喊一下,哪隻是前朝的舊物而已。

    但真要讓他們得到了這塊傳國玉璽,瞬間態度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難道說玉璽當真不香嗎?只是他們得不到而已。

    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傳國玉璽所代表的還有權力,在亂世之中,這就是一件改變命運的法寶,所以它的價值根本就無法估量。

    然而有一些人就不認同了,他們認為古代的文化產業,根本就不是一塊石頭就可以全部體現出來的,而這一部分人一定是文學研究者。

    畢竟我們從古至今,能一代代傳承於此的,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知識,正是因為有這些文化知識,我們才能知道遠古的人類是如何鑽木取火的。

    可以說蘭亭序真跡的出現,在文化體系上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會讓我們對於當時的文化有更深的研究。

    要知道當年李世民就是因為極度喜歡蘭亭序,才會讓這件寶物隨著他一起下葬,如果不是李世民的自私行為,或許蘭亭序真跡早就已經重見天日了。

    這件事在很多的文學愛好者的眼中,是一種巨大的失誤,假如蘭亭序真跡當真可以出現在眾人的眼前,它的價值根本就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所以說不論是傳國玉璽還是蘭亭序真跡,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價值,說白了這兩件寶物的價值跟我們的認知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們對這兩件寶物越瞭解、越認同,它們的價值就越高,反之如果這兩件寶物到了一個根本就不認識它的人手中,或許只是一塊墊腳石而已。

    其實我們最重要的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歷史與文化,而這兩件寶物就是代表了我們的歷史與文化,當我們對自己的歷史與文化越認同的時候,這兩件寶物的價值就會越高。

    所以秦始皇的傳國玉璽還有蘭亭序的真跡,它們本身沒有一毛錢的價值,真正有價值的是我們腦海當中的歷史與文化知識,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識知,才會有這兩件寶物的價值。

  • 10 # 知艾堂艾製品

    雖然兩者都是無價之寶,但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的地位無出其右者。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從和氏璧聲名鵲起開始,圍繞著它的故事精彩紛呈,許多經典橋段我們耳熟能詳。和氏璧從一塊普通的石頭,到被認可為美奐絕倫的玉器,楚中國人卞和歷經三代楚王,以不同時期分別失去兩條腿做為代價。時至戰國,舉世文明的完璧歸趙成為千古佳話。

    滄海桑田,時光流轉,和氏璧輾轉落入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中。始皇沒有隻把它做為一個寶物供人欣賞,而是請了精工巧匠將其雕刻為一枚碩大的印章,取名“傳國玉璽",也就是那時起,始皇賦予“傳國玉璽"皇權像徵。從那時起,如果誰當了皇帝,但沒有獲得“傳國玉璽",那大家都會認為他的皇權不是名正言順的,影響到政權穩定。

    相比來說,《蘭亭序》作為書法精品,歷來被文人墨客推崇,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而被推上神壇。雖然它光彩照人,但畢竟只是一件藝術品,沒有太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裡面。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很大程度上,《蘭亭序》只是一件水平超高的藝術品。

    反觀傳國玉璽,先不說其精雕細琢、取材優良,單單說他能左右政權穩定,影響朝代更迭而被賦予的神奇色彩,其影響之大、之廣在一眾文物當中難覓對手。

    因有此問,才做此答。依我之見,無論這兩件珍寶哪個問世,都是可喜可賀的盛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為何一直不敢加入北約?主要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