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影嘉宏
-
2 # 花藝師可可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讓人們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喪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人們盲目崇拜科學技術,沉迷在物質世界的絢麗之中,沒有看到繁榮下面的危機。可以說,當下,我們面臨著人類最大的悲劇——悲劇意識的缺場和悲劇精神的缺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也面臨重重困境:逐漸偏離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把人作為真正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實踐中,偏重知識的灌輸,教育思想染上一層功利色彩。我們所面臨的教育危機,需要我們重拾與重構悲劇精神的教育價值,重回教育之本真意涵。悲劇作為一種精神訴求的表達,散發著獨特的耀眼光芒。悲劇意識是人類對其生存困境的清醒認知;悲劇精神是一種對超理性情感力量的表達,是一種對人生困境的反思與超越,是一種超越於悲觀主義的積極、樂觀、進取的、審美的人生態度。教育需要悲劇意識的清醒與提示,需要悲劇精神的激勵與推動。悲劇精神體現的是教育對人性的一種追尋。 本論文透過對西方文化流變程序中悲劇意識和悲劇精神的梳理發現,“悲劇”是教育的極好素材,它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是深刻的,內涵是豐富的,韻味是穿透心靈的。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既要讓學生認識到悲劇的不可避免性,又要讓學生對悲劇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正是悲劇的審美價值讓我們在嚴峻的生活中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勇氣;正是悲劇的道德價值,讓我們在喧囂浮躁的世界中,陶冶心靈沐浴人性的光輝;正是悲劇的文化價值,讓我們在金錢崇拜、人情冷漠的社會中,沉澱心靈,嗅到真善美的人生追求。生活雖不是悲劇的淵藪,但危機和遭遇卻是人之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們的出現會使正常的教學效果受到損害,這就需要發揮悲劇精神的教育價值,在悲劇作品的品讀中,在生命意識的體悟中,拓展自己生命的深度,領悟生命的真諦,擺脫世俗的羈絆。透過悲劇素材,領悟高深的悲劇內涵,將相契共生的人際關係貫穿於教育的始終,重拾完整的生命教育與博雅的人文教育,使教育真正成為培養“人”的活動。
回覆列表
西方古典悲劇(以古希臘悲劇為代表)的特點
一般認為古希臘悲劇起源於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祭祀活動,悲嘆酒神在塵世遭受的痛苦並讚美他的再生。這些讚美詩都是人們在酣醉的時候即興創作的,成為了日後悲劇的雛形。公元前6世紀中葉,雅典的執政者把農村盛行的酒神祭典引入雅典城。這種祭典的表演逐漸成為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特別是經由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的不斷探索與發展,增加了人物和對白,使戲劇表演成為主要內容,悲劇也從酒神頌歌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戲劇藝術,逐漸具有了固定的形式結構和一些獨特的表現手法,這些特點與準則深刻影響到了後來整個西歐的戲劇藝術。
(1)題材
古希臘悲劇的題材大多大都取材於神話、英雄傳說和史詩,所以題材通常都很嚴肅。但劇作家們採用這些題材時並不是機械地敘述或讚頌,而是會將自己的政治觀念、道德倫理觀念以及各種社會觀念融入其中,反映了本時代豐富的社會內容,達到借古諷今和表達對人生、世界的看法的目的,這方面的代表有埃斯庫羅斯的《波斯人》 。
(2)演出藝術形式 悲劇由戲劇成分和抒情成分組成——即演員與合唱隊。演員朗誦對白,合唱隊唱抒情詩。希臘悲劇有固定的程式,一般分為開場、進場、三至五個戲劇場面、退場四個部分。
(3)結構特點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總結了古希臘悲劇最顯著的結構特點,即 “三一律”(三一律的概念是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批評家總結出的,其基本精神在《詩學》裡已經系統提出),即時間的一致,地點的一致和表演的一致。考慮到悲劇這種特殊的體裁和演出的客觀限制,為了便於觀眾理解,情節通常只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也不變換,在情節上也往往只有一條主線,不允許其他支線情節存在。結構緊湊集中,故事發展順理成章,高潮迭出,扣人心絃。在具體的敘述過程中也有倒敘,順敘,插敘等具體的手法,這並非絕對的標準,但大多數悲劇都遵循了這樣的結構。
(4)思想內容與格調 從思想內容上看,西方古典悲劇有些是表現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進而表現出反對個人專制的雅典式民主精神;有些是表現出對命運的思考:命運是邪惡的異己力量,主人公們往往是在反抗著預言式的命運,他們有著過人的才華和無畏的英雄氣概,卻又總是被命運捉弄,最終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