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為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末期,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編寫的《魯春秋》,並參考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史官的記載修成。《春秋》記述起自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中經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十公,至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共242年的歷史大事。該書略有殘缺,尚保留1.6萬餘字。《春秋》紀年依據魯國,記述範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為周王室及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物資生產、社會生活等諸方面,如朝聘、會盟、外交、戰爭等,以及一些天文氣象、自然現象,如日食、地震、水旱災害、蟲災等,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該書經文記事極為簡略,每條最多不過四十餘字,最少僅有一字,僅具綱目而已。《春秋》本為史書,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奉為經典,列為“五經”之一,故又有《春秋經》之稱。後人以此書記事所包括的時代,稱為春秋時代。
《左傳》亦稱《左氏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左傳》、《左氏春秋》、《春秋內傳》;與《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傳為春秋末魯大夫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認為完成於戰國前期。
“傳”為解說經義的文字,故舊說《左傳》與《穀梁傳》、《公羊傳》同為解釋《春秋》三傳之一,實為記載中國春秋歷史的史學名著。《左傳》是透過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事來充實說明《春秋》所記錄之綱目的;透過《左傳》介紹的史事,能夠真正理解《春秋》標題目錄的全部意義;故而說《左傳》與《春秋經》猶如衣之表裡,相待而成。該書按《春秋》編年體記述春秋史事,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並敘及魯悼公四年(前464)之事。《左傳》以記事為主,同時集錄若干春秋以前的古史與傳說,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左傳》全書共計約18萬字左右,十倍於《春秋》文字量。
《左傳》在西漢時屬古文經,併成為古文經中的主要經典。由於漢代經學家的門戶之見,它長期不能立於官學,未取得設定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於它本身的學術價值,卻能在民間廣泛流傳,並得到不少學者的研究。漢代賈誼、劉歆、賈逵等學者各為之訓詁註釋;西晉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與經文合為一體;唐孔穎達作《春秋左傳正義》,後列入《十三經注疏》。關於《左傳》的作者與時代,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春秋》為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末期,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編寫的《魯春秋》,並參考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史官的記載修成。《春秋》記述起自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中經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十公,至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共242年的歷史大事。該書略有殘缺,尚保留1.6萬餘字。《春秋》紀年依據魯國,記述範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為周王室及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物資生產、社會生活等諸方面,如朝聘、會盟、外交、戰爭等,以及一些天文氣象、自然現象,如日食、地震、水旱災害、蟲災等,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該書經文記事極為簡略,每條最多不過四十餘字,最少僅有一字,僅具綱目而已。《春秋》本為史書,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奉為經典,列為“五經”之一,故又有《春秋經》之稱。後人以此書記事所包括的時代,稱為春秋時代。
《左傳》亦稱《左氏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左傳》、《左氏春秋》、《春秋內傳》;與《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傳為春秋末魯大夫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認為完成於戰國前期。
“傳”為解說經義的文字,故舊說《左傳》與《穀梁傳》、《公羊傳》同為解釋《春秋》三傳之一,實為記載中國春秋歷史的史學名著。《左傳》是透過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事來充實說明《春秋》所記錄之綱目的;透過《左傳》介紹的史事,能夠真正理解《春秋》標題目錄的全部意義;故而說《左傳》與《春秋經》猶如衣之表裡,相待而成。該書按《春秋》編年體記述春秋史事,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並敘及魯悼公四年(前464)之事。《左傳》以記事為主,同時集錄若干春秋以前的古史與傳說,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左傳》全書共計約18萬字左右,十倍於《春秋》文字量。
《左傳》在西漢時屬古文經,併成為古文經中的主要經典。由於漢代經學家的門戶之見,它長期不能立於官學,未取得設定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於它本身的學術價值,卻能在民間廣泛流傳,並得到不少學者的研究。漢代賈誼、劉歆、賈逵等學者各為之訓詁註釋;西晉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與經文合為一體;唐孔穎達作《春秋左傳正義》,後列入《十三經注疏》。關於《左傳》的作者與時代,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