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軼事淺談
-
2 # 心向青山
從東北進入中原,山海關並非唯一通道。穿越燕山進入中原還有四大通道——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居庸關,在秦漢為上谷郡(今河北懷來—延慶);
古北口,秦漢時代為漁陽郡(今密雲);
喜峰口,古稱盧龍塞,秦漢時為右北平郡(今河北遵化),當年曹操征討烏桓曾經走過此路;
冷口,秦漢時為的遼西郡(今河北遷安)。
明朝末年的東北亞,大明,蒙古,後金三足鼎立,明朝的北方是蒙古,東北是後金,所以後金要想穿越燕山進入中原,必須先征服蒙古,否則就要借道。
公元1635年,皇太極擊敗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從此將漠南蒙古納入版圖。
皇太極時期清軍(後金)曾五次入關:
1、公元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從喜峰口入關,攻陷薊州,兵圍北京,此戰皇太極以反間計除了袁崇煥。
2、公元1632年,皇太極率軍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家口北面,"列營四十里",迫使大明議和,然後北返。
3、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統率大軍,從居庸關進入河北地區,下12城,最後從冷口出長城北還。
4、1638年,多爾袞由古北口入關進入河北,此戰明朝督師盧象升率軍在河北鉅鹿迎擊清軍,兵敗陣亡。
5、1642年,皇太極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從古北口入關,一直打到山東兗州,又分兵攻陷登州、菜州、葛州、沂州(臨沂)海州,共計攻下八十八城,最後由古北口出關還師。
雖然可以深入內地,但並不代表後金可以不考慮遼東的大明鐵騎,由於山海關在大明和後金中間的阻隔,不取山海關,不克北京城,後金便極易被明軍切斷後路。
這也是古代為何一定要攻城,而不能繞過城池的原因所在,斷糧草,劫後路,沒人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
而多爾袞時期則不同,山海關一戰,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戰敗,北方所有通道都被清軍佔領,清朝再無後顧之憂。
簡單的說,在沒有攻破山海關之前,皇太極所有的入關其實都是騷擾之戰,目的是為了打擊明朝計程車氣;而山海關破後,多爾袞入關是真正的滅國之戰。
-
3 # 墨香蓮士
皇太極在時大明的很多名將都沒投降或者戰死,比如像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而且大明的主要注意力是放在遼東上的,農民起義軍還沒這麼壯大,明朝還是可以應付的。可在多爾袞時期,明朝已經被李自成打敗了,相當於亡國。吳三桂也投降了,清軍和吳三桂軍雙面夾擊,導致順軍大敗,而且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為已經失去了民心和世家大族的支援,所以多爾袞就是痛打落水狗,怎能不勝?
回覆列表
皇太極雖然曾多次入關,但是並沒有因此得到天下,而多爾袞一次入關便搞定天下,理由有以下幾點。
1:雖然皇太極入關時,遼東地區都屬於清軍勢力範圍,但是當時的明朝實力也並不太遜色。清兵雖然悍勇,但是由於人少的原因,強行入關會得不償失。所以皇太極入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掠奪財富和人口,就算他有心奪取天下,但是也由於自身實力原因,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
2:當時明朝大將袁崇煥守衛在抗擊清軍的前沿,讓皇太極不得不謹慎對待明朝這位大將。袁崇煥此人能力很強,雖為一介書生,但是帶兵能力能強。當年他駐守寧遠,努爾哈赤帶兵攻打寧遠,卻由於袁崇煥指揮得當,攻擊幾近失利,清軍傷亡慘重,就連努爾哈赤也被打炮打成重傷,最後含恨而終。
3:雖然在最後,袁崇煥被皇太極利用反間計,讓崇禎皇帝中計而被殺。大明此時沒有誰再能抵擋清軍,但是,大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遠不是當時清朝能吃掉的。
4:終於,機會在公元1644年來了。此時,大明內憂外患,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大明滅亡,此時天下一片混亂。又恰逢山海關守將吳三桂請求清軍入關,多爾袞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帶領所有清軍南下,在山海關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大敗李自成。清軍抓住機會,遷都北京。並收降了明軍組建綠營,接著進攻山西,消滅了南明和張獻忠,這樣,清朝終於入主中原,奪得了天下。
所以,皇太極多次入關卻不能奪得天下,而多爾袞能一次入關入主中原,主要是由於當時的大明已經腐敗不堪。若袁崇煥沒有被殺,李自成沒有打進北京,大明內部官員能和崇禎皇帝一條心,那麼,多爾袞也就沒有機會藉機帶兵南下,清朝也就不會一統天下。歷史沒有如果,今人也應當以史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