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問長安
-
2 # 胡策陌
我們回答歷史問題,不能信口開河,要有理有據。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把《三國志》開啟,翻到《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
我們現在逐條分析:第一,龐統的上策,是賭一把大的,成功率太低。
原文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說白了,就是主公,咱們選一隻敢死隊偷襲成都,劉璋這個廢物一定完蛋。
我們如果是劉備,也不會同意。成都守軍五六萬人,劉備派遣的精兵強將,如果拿不下成都,可以說既無糧草,也無援兵,必死無疑。劉備五十多歲了,輸不起。
第二,龐統的下策是灰溜溜地返回荊州。
原文——“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我如果是劉備帶著三萬大軍,千里迢迢跑進四川兩年,難道為了旅遊麼?肯定不同意。劉備乃一代梟雄,當然不會輕易撤軍。
第三,中策最靠譜,先戰略欺騙,再抽冷子斬殺敵軍首腦。
原文——“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可以說,中策用詞最多,最具有操作性。我如果是劉備,一定選中策。白痴都知道選中策。
那麼,問題來了,龐統為什麼說了不靠譜的上策和下策呢?因為告誡劉備兩點,第一不要冒險,第二,不要慫,大膽的搞!
所以,劉備說中策最好,經過考慮權衡後,選擇了中策。
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中華通史》
-
3 # 某且說句公道話
要分析劉備當時心裡怎麼考慮的,得先分析劉備當時的處境,過往經歷以及所處的大環境。
劉備入川是公元211年,赤壁之戰(208年)剛過去三年。此時的劉備已然年過半百,四處飄零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剛積攢了一點家底。
年紀大了,不比小年輕失敗了還能重來;再者此時曹操佔據了整個北方,孫權佔據了江東,而且兩者勢力相對穩固,短時間很難顛覆。公元190年左右那個群雄割據的創業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從上可知,此時的劉備容錯率很低,凡事都得謹小慎微,以保本為主,能賺就賺,不能賺就得及時止損
下面我們來看龐統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直取成都,打劉璋一個措手不及,全盤接手劉璋勢力
上策劉備不敢。劉備不是什麼能征慣戰的虎將,三國志對劉備描述最多的就是“先主敗績”四個字,劉備沒有信心。再一個賭注太大,劉備輸不起。畢竟部隊都是劉備的,不是龐統的,龐統這麼說容易,劉備這麼做就難了
中策:楊懷,高沛二人掌握重兵,且平時老是在劉璋面前說劉備壞話。可以藉口回荊州,召見二人,趁機殺掉,再攻打成都
中策說到了劉備的心坎裡去了,風險低,收益高。成了可以拔掉劉璋的兩顆獠牙,即使不成也沒啥損失,頂多退兵白帝城再等時機。
下策:直接退回白帝城,等待機會
下策對劉備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不至於虧本,一切從長計議,劉備沒有強攻成都的信心。事後也證明劉備入川的這點部隊不足以消滅劉璋,最後還是去搬了救兵,諸葛亮,張飛,趙雲來了才把成都拿下。
正是因為中策比下策多了個無責任除掉楊懷,高沛的機會,所以劉備選擇了中策。
回覆列表
我先說一下龐統的三策,上策:揮軍直取成都殺劉璋,而收其部眾;中策是假借回荊州,騙取劉璋麾下將領前來,殺之吞併其部眾,而後進攻成都;下策,退回荊州再徐徐圖之。
一是下策不能行。劉備率數萬大軍入川,其目的便是圖謀益州,如今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狀態,當然不可能再退回荊州讓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二是上策不能行。直取成都聽起來簡單直接,但是卻沒有顧及實際狀況的變數,實際上只是理想化的設想。比如,萬一奇襲成都失敗,後路被斷怎麼辦?劉璋雖死,益州各地不投降怎麼辦?等等狀況,所以這條策略過也不具備可行性!
三是中策奇正相輔。而中策,以突然出手剪除劉璋部將吞併部隊開始,以正面攻取西川結束。這是奇正相輔的謀劃,既透過詭詐的手段獲得了戰爭初期的主動權,又是以堂堂正正的手段取得最後勝利,各種意外因素均可以從容應對。
所以劉備最終選擇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