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不叄讀秦史
-
2 # 大福讀史
秦朝初年設立的三十六郡,網上一搜都會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具體是要明白每個郡所對應的區域,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只需要瞭解大體就可以了。秦國本是起家於隴西的牧馬民族,然後持續西進才到達了關中,在秦國取得河西以後,秦國透過不斷壓迫魏趙兩國已經將實力擴充套件到了黃河以東,控制了後來秦朝所設的隴西郡、北地郡、上郡和內史郡。隴西即是隴山以西,青藏高原以東,蘭州以南,是秦國的起家之地;北地郡和上郡大約在隴山以東,黃河以西,二者以子午嶺為分界線,其間縱灌著洛水和涇水。內史郡則約等於秦國的核心之地——關中平原。
秦國在不斷東出函谷關這一路的同時,還一面南下四川。這一路,秦軍需要越過秦嶺到達漢中然後再經過大巴山進入四川。在秦國控制漢中和四川后,將四川分為了蜀郡和巴郡。蜀郡以成都為中心,巴郡以重慶為中心,漢中郡則大致相當於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的聯合體。在秦國完全吸收四川的潛力後,秦國則對處於江漢平原的楚國有了上水的優勢,之後秦軍不斷地自長江俯衝楚國的核心地帶——江漢平原。其外,秦軍還不斷地或出武關、或出漢中郡蠶食楚國控制的南陽盆地。很快楚國不敵秦軍,不僅丟失了老巢,還將都城東遷。這也是秦朝隨後在原楚國核心地帶設立的南陽郡(南陽盆地)、南郡(江漢平原)、黔中郡(武陵山區)、長沙郡(洞庭湖流域)。
這是秦國在統一之前所佔有的戰略態勢。隨後,秦國統一大致分三路,北上滅趙、燕後將趙國在山西太原以南、太行山以西所控制的地盤分為了河東郡、上黨郡、太原郡。趙國在太行山以東的地盤則分為了邯鄲郡、鉅鹿郡。從圖中可以看到,北路是歷代中原王朝的國防要地,自西從陰山開始直到燕山、長白山(燕人秦開闢地千里)。其中陰山到燕山之間為趙國對抗北方胡人的要地,秦朝拿到手後將其分為了九原郡、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自燕山直到長白山這一國防線,秦朝將其分為了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和遼東郡。
秦軍中路出擊面對的是韓魏二國,因為韓魏二國常年割地於秦,所以他們的領土已經所剩無幾,後來秦朝將韓魏二國分為了三川郡、潁川郡、碭郡、東郡。齊國自春秋以來一直躲在泰山後面,秦朝將齊國平定後,將泰山以東(包括泰山)山東半島在內分為了齊郡和琅琊郡。剩下的則為薛郡。
在南線來說,秦國面對著一個難纏的角色——楚國。雖然楚國退出了祖先佔據數百年的江漢平原後,但是因為它向東吞併了越國,已經控制了淮河以南,桐柏山、大別山以東的區域包括鄱陽湖地區、太湖地區。所以秦國在吞併楚國後將其領土分為了泗水郡、九江郡(鄱陽湖流域)、彰郡和會稽郡(太湖流域)。
回覆列表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是《秦始皇本紀》提到的,時間是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但並沒有列舉三十六郡的名稱。後來南朝學者裴駰在《史記集解》中列出了秦初三十六郡的郡名,也是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一種說法:
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
其中最特殊的是內史,它就是如今以咸陽為核心的關中之地,但並不是“內史郡”,有點相當於後來的京畿、直隸地區。
不過考古發現顯示,這個名單有些郡和出土文物的記載是有出入的,最典型的就是黔中郡,從地圖來看,位置應該是在湖南,但湘西出土的裡耶秦簡卻顯示,當地是洞庭郡;還有長沙郡,它的位置其實是蒼梧郡,《張家山漢簡》記載了一起秦代鄉民暴動的案子,就發生在那裡。
而且所謂三十六郡,也只是秦朝剛統一時設立的,後來隨著版圖擴大,還新增設了好多郡,比如我們熟知的,秦始皇三十三年征服了嶺南,設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這三郡,在此之前還有徵服閩越地區後設立的閩中郡;北方又設立了新秦中郡,大體位於甘肅北、寧夏和內蒙古河套地區,面積十分廣闊。據當代學者們考證,秦朝最後的郡數達到了四十八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