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mkjtfxryihf

    公元1421年,「天意」慘敗給了朱棣

    為防止批評超綱,朱棣在詔書中很具體、很委婉地,用11個“歟?”,為群臣們的“直言不諱”劃下了範圍:

    意者,於敬天事神之禮有所怠歟?

    或祖法有戾而政務有乖歟?

    或小人在位賢人隱遁而善不分歟?

    或刑獄冤濫及無辜而曲直不辨歟?

    或讒慝交作諂諛並進而忠言不入歟?

    或橫徵暴斂剝削而殃及田裡歟?

    或賞罰不當財妄費而國用無度歟?

    或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歟?

    或軍旅未息徵調無方而餉空乏歟?

    或工作過度徵需繁數而民力凋弊歟?

    或奸人附勢群吏弄法抑有司茸罷軟貪殘恣縱而致是歟?

    這11個“歟?”裡,沒有明帝國百姓最痛恨的那件事:遷都北京、修築紫禁城。那是朱棣為自己的雄才大略留下的“物證”,是不容置疑的宏圖大業。他在詔書中劃下批評的範圍,目的正在於暗示群臣,所謂“求言”不過是一場應付“天意”的遊戲,切不可將批評引到遷都與築城上來。

    絕大多數人看懂了皇帝的暗示,也遵守了皇帝的暗示。

    但翰林院裡一位叫做鄒緝的“侍讀”,不願按部就班將遊戲的流程走完。他寫了一篇長達3300餘字的意見書。如果不是這份意見書,今人或許將永遠無法知曉朱棣修築紫禁城時,民眾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慘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引用“當日聖樂一奏,百獸率舞"的典故有何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