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聖手1

    最簡單的方法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機構做市必定要吸收廉價的籌碼,所以當恐慌性拋盤出現時通常機構會出手接收帶血的籌碼。因而暴跌之下必有反彈,而陰漲陰跌溫水煮青蛙的行情才是最危險的。當所有人都看跌,悲觀絕望時就是你建倉的好時機,而當你隨便走在路上就能聽到討論股票如何好賺錢的的時候就是該激流勇退了。

  • 2 # 遠邊最亮的星

    首先,要學習資本市場基礎知識,努力提高交易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培養自己交易技術和心理素質;然後,要在這個市場中掌握各方面資訊,努力提高駕馭市場的能力。

  • 3 # 股市財狼

    最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 " 逆反心理 " 。

    機構"做市"的最終目的是獲利,以股票市場來說(這裡排除期貨市場來探討),誰都是低買高賣賺錢,在現實實物交易也是如此,你可以試試或推理一下高買高賣好不好做,除非市場瘋狂,否則原則上理論上都會盡量避免高買高賣。

    以一隻股票剖析,機構與散戶的總資金量對比、總賬戶數對比,機構都遠小於遠弱於散戶的總體力量。那麼,當散戶多數在買買買時,機構就被擠得靠邊站了,同樣,散戶多數在賣賣賣時,機構還是靠邊站。因此,洞悉一隻股票多數散戶的行為,也能很好的分析機構的行為。

    合理可行的機構做市方法是: 當散戶恐慌賣出時落井下石,儘可能壓低股價,當無成交量(沒人賣了)時低吸股票。因此,當一隻無人問津的股票出現斷續的小規模吃量時,即為機構低吸跡象。

    機構做市與散戶同方向的階段,為趨勢中加速階段,不論是機構或搏傻散戶,都有一致方向推高股價獲利。下跌加速階段則是營造不見底的恐慌情緒。

    如何洞察散戶行為及機構動向,有很系統的方法。從基本面、訊息面及技術分析推理出當前散戶與機構的博弈情況。掌握了就成為"高手",掌握得嫻熟準確就成為"股神"。

  • 4 # 簡然財經

    散戶最大特點就是情緒化交易。對散戶來說,交易讓人興奮,容易上癮,把交易當成賭博!他們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賺點小錢抽身就走,虧大錢時卻抱著不放,隨意放大倉位,止損不堅決,分不清交易的商業風險和賭博的界限。絕大多數最終成為等待被收割的韭菜。

    機構操作都有自己的交易計劃,資金管理方案,應急預警預案。把交易當生意來做,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操作風格,就好比同一種生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一樣,但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賺散戶的錢!

  • 5 # 醜鑑人生by

    應該說,散戶交易心理是隨著機構亦或稱之為主力資金做市而變化的。同時,主力主力資金操作也是建立在散戶交易心理的基礎之上的。二者在資本市場中關係是緊密相連的。

    散戶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的因為符合心理學中的稟賦效應。而主力恰恰就是利用這個效應來進行操盤。當然,我這裡並不是說主力與散戶是對手盤,只不過絕大多數時間如此,也會有大資金主力圍獵小資金主力的情況,這裡我們只是以散戶為例。

    稟賦效應不僅僅被應用於投資交易中,我們的生活中每每都可以看到稟賦效應的體現。例如,某人在幾年前購買了一套房子,隨著這些年的房價增長,心理會有獲得效益的產生,這是稟賦效應的一種體現。但實際中,房價的上漲似乎對已經購買的剛需和非炒房者的影響並不大。當然,資產增值是一定的,但這種增值在不賣出的情況下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我們再來說一個交易的例子。甲擁有一瓶公允價值為1元的礦泉水,而乙想要購買。這個過程中,甲一定希望以高於1元的價格成交,而乙則希望以低於1元的價格購買,這便是稟賦效應的體現了。

    如果我們將甲看做是主力資金的話,那麼單純的拉昇並不能對散戶擁有太高的吸引力。所以,主力更多的在拉昇時配以各種各樣的故事,尤其以那些不良企業為甚。隨著價格的抬升,利好訊息層出不窮,散戶投資者在投資認知較低的情況下,建立起了非理性預期,自然這其中的公允價值預期被更多的預期價值所掩蓋,這才有了追漲的現象。反之,價格連續下跌,主力資金為獲得低廉的籌碼,利用利空訊息打壓股價,投資者在同樣錯誤的預期效應的體現下,盲目的看空未來的行情,自然也就有了殺跌的情況。

    這其中,當主力買入時,利用利空打壓便完成了乙以低於公允價值購買的預期。同樣,主力準備賣出時,便想辦法將公允價值的預期提高,使得購買者對賣出價格認可,自然也就達到了甲高價賣出礦泉水的目的。

    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更多的交易情緒和心理來自於這種稟賦效應的影響。而主力也恰恰喜歡利用這種效應來達到目的,而且事實上是屢試不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地產的“首付貸”重出江湖,這是房地產調控鬆綁的訊號嗎?這會造成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