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oulala
-
2 # 科學觀天下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大腦的記憶特點。
左腦的抽象能力:語言、邏輯 、數學、順序、符號、分析
右腦的影象能力:韻律、節奏、圖畫、想象、情感、創造
大腦處理文字的過程,透過文字輸入、再處理輸出,同樣的風景,用一段話來描述要花很長時間、讓人聯想出來花的時間更長,但如果你是直接給人看照片、別人就能瞬間明白你所表達的意思,而且影象也更容易讓人記住。
因此,大腦更容易接受影象而不是文字,這就是為什麼樣子比名字好記的原因。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老師喜歡使用生動的小故事來授課,這樣更容易讓人記住,比起單獨用文字效果好很多。
-
3 # 我的卡羅拉行車記錄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我們走在路上,偶遇一位似曾相識的老朋友,依稀記得他的臉,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他的名字。都說一個人的臉好認,名字卻不好記,為什麼記一個人的名字比記住他的長相要難?
識別和回憶
你一定很好奇,記住人臉和名字不是一回事嗎,怎麼二者還有難易之分。神經科學家指出,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過程:識別和回憶。我們透過情景設定來具體區分一下。
假設你去參加同學會,來的有些是以前的老同學,有些可能從未謀面。其中有個同學的右眼下方長了顆淚痣,於是,你的大腦可能會根據這個面部特徵進行識別,最終得出“認識”或“不認識”兩個答案的其中之一。在你確定那個同學是自己的老朋友後,你們開始閒聊,此時一個你認識但你同學不認識的人對你們的話題饒有興趣,想加入你們並交個朋友。出於禮貌,你需要將這兩人互相介紹給對方,“這是我的朋友張三”,“這是我的老同學李四”。那麼,在你搜索“張三”和“李四”的名字時,大腦的活動過程被稱為回憶。
在確定是否認識一個人時,我們的大腦會做出三個反應。首先,我們會確認那個人的面部特徵,例如他是否戴眼鏡,是雙眼皮還是單眼皮,高鼻樑還是薄嘴唇;之後,大腦根據這些特徵進行人臉識別,判定我們是否認得這張臉;最後再回憶他的名字。簡單地說,我們在看到一張臉後,大腦只需簡單地識別是否見過;而人的名字藏在記憶的某個角落,我們需要透過檢索、回憶等過程,才能最終確定答案,比識別更加複雜。所以,記住一個人的名字比記住他的長相要難得多。
想要更好的記住人名,多加使用或許會有幫助。比如在做自我介紹時,對方說“你好,我叫張三”,這時候你可以說“張三你好,你是哪裡人呢?”在你第一次接觸“張三”這個名字時就及時使用,可以幫助你加深印象。或者你發現張三是個重慶小夥,重慶人多數愛吃辣,那你可以想象他坐在火鍋店裡吃辣鍋的畫面,如此“張三”這個名字也就變得生動了起來,是不是印象更加深刻了?
為什麼有人是臉盲?
我們人類特別擅長識別人臉,即使是面對自然萬物,比如看到天上的星雲、地上流水、周圍岩石形成的隨機圖案,也能讓我們聯想到某個人的臉。既是如此,那“臉盲”又是怎麼回事呢?
專門用於處理面部識別的梭狀回面孔區,位於大腦的顳葉區域(大致在耳朵後方)。梭狀回面孔區受損的人便無法再透過識別人臉來判定與某人是否相識,也就意味著對別人的臉型失去辨認能力,這一症狀被稱為“臉盲症”。科學家曾做過實驗,讓臉盲症患者從一堆照片中識別哪些是他們的朋友,哪些是家人,或者哪張照片是自己。結果顯示,儘管臉盲症患者的視覺、聽覺還是正常的,但是他們卻很難完成指定的要求。在生活中,他們仍然可以透過識別朋友的聲音、衣服顏色、髮型等來判定,但若是朋友換了衣服和髮型,一言不發的從旁邊經過,此時朋友于他們而言或許與陌生人沒多大區別。
名字記憶卻不像人臉一樣有個專門的“管轄區”,它和我們詞語、句子的記憶是連在一起的,而與之相關聯的大腦區域一旦受損,我們不僅叫不上人的名字,包括“手機”、“水杯”、“鉛筆”等所有事物的名稱也會隨之從我們腦海中抹去。例如,看到一個香蕉時,與其名稱關聯的大腦區域受損的人,只知道它是一種好吃的水果,可能還知道如何用它做出好吃的甜點和菜品,但卻無法說出“香蕉”這個詞。
回覆列表
名字只是一種符號一種概念,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樣子是一種視覺衝擊,腦海更容易刻畫。動物進化也是由直觀的視覺感受這個世界,而文字是要經過後來一種思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