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鑄造、鍛造的都有。早期的槍管、炮管採用鑄造工藝,使用青銅或鐵進行鑄造,這樣的東西如今有許多存世文物,並不稀奇。

    比如明代三眼銃,或者當時留存的佛郎機等大炮等等,國內外都有大量的鑄造武器。

    更早的還有宋代的突火槍和元代的火筒,都屬於鑄造的火器,有些還乾脆用了竹子。

    大炮方面甚至還有“松樹炮”、“石頭炮”等相當奇葩的材料,也算是早期人們的嘗試。

    大炮的鑄造從15世紀就已經出現了,人們後來逐漸選用了青銅作為早期大炮的鑄材,這是因為青銅的延展性大大優於當時低端的冶鐵產品。

    但炮可以鑄造,槍管卻很難,像三眼銃這類嚴格的說只能算早期特殊槍械。明朝前後大多數普通槍械使用的並非鑄造工藝,而是卷管。

    所謂卷管,就是將鐵片圍繞圓形“鋼骨”緊緊的捲成筒狀,然後焊好接縫,再抽出鋼骨,這樣便能得到一根簡單的滑膛槍管。

    冷卷焊接過於簡單和不可靠,所以很快被更復雜的熱卷工藝所取代,人們用效能更好精鋼做“冷骨”,然後將燒紅的鐵片卷在冷骨外面成管,趁著鐵還沒煺紅時再疊加捲上幾層高溫鐵皮,使槍管達到更好的氣密性。

    比這還複雜的工藝也有,明朝工匠用了一種極為繁複的高成本方式生產鳥銃槍管,他們用鍛打的方式,在冷骨上不斷疊打,不斷新增上新的鐵卷,打成1cm厚的管壁,然後抽出冷骨,即可得到槍管。

    此外還有“纏管法”,這種做法是卷管的強化版,人們卷製出槍管後,為了使其更加牢固,便用細鐵絲在上面一圈圈的纏繞,達到固化槍管又不失其韌性的目的。這種做法到二戰還有在用。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鑄造火器還是卷制槍管,都需要對內壁進行打磨和鑽管,甚至有些武器直接在金屬棒上靠鑽管得來。鑽管工藝同時還能為槍管制造膛線,提高氣密性和子彈穩定性。

    火銃時期的槍機零部件很少,鑄造物也確實很多,但相當一部分是透過手工金屬加工完成的,人們採用模具冷鍛、焊接、鑄造等許多方法聯合加工,比今天巴基斯坦造山寨AK的技術還繁雜。

    到19世紀中期,最複雜的槍管制造工藝獲得了突破,出現了1836年的“擠壓法”和1885年的“孟內斯曼法”,這兩種厚壁無縫鋼管制法讓槍支解決了最麻煩的問題。

    孟內斯曼法又叫斜軋法,這種技術用斜軋輥穿過打孔管坯,然後用軋機將其軋長,生產鋼管速度非常快。擠壓法也差不多,將穿孔過的管坯放到擠壓機上,然後擠成鋼管,效率不及孟內斯曼法,但可製造高強度金屬管。這兩種工藝都稱為“熱軋管”工藝,與後來興起的冷拔法相區分。

    大炮也有透過卷管法制造的,人們用鋼條鋪設內膛,然後螺旋狀的將另一部分鋼捲纏繞上去,在套上多層外管,加工好內膛,一門優秀的前裝火炮便完成了。

    不過大炮這些東西,卻始終還是鑄造優先,比如一戰前正興旺發達的克虜伯公司,他們的老業務是“克虜伯鑄鋼廠”,炮管鑄造屬於他們的老本行。

    那時候的冶金已經處於相當了不起的地步了,克虜伯巨炮的成功,正是因為克虜伯工廠能鑄造巨大的坩堝鑄鋼。後來英法也紛紛開發出平爐鍊鋼法和轉爐鍊鋼法,鑄炮已經不成問題了。

    總之,兩次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

  • 2 # 九品侍衛

    其實槍械的零件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其實並不是很重要。無論是鑄造、鍛造、還是後來的衝壓都是一樣的。這其中並不存在哪個工藝更好哪個更不好,只是在特殊的前提與條件下,換一種製造方法只不過可以更加節省時間、節約材料、降低工時、減少成本而已。

    可是一戰之前由於工業革命還沒有開始,所以絕大多數槍械的零件基本上都是手工打造的。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明明有了火器,但卻仍然在槍口配備無法取下的刺刀或是長矛等。其實並不是因為滑膛槍裝添麻煩時間長,閒射速不夠的話讓士兵多排幾排輪流開火不就可以了。主要還是當時的槍械都是手工打造,很多時候存在太多的不可靠性,所以在打一發之後,通常還是選擇開始刺刀戰更為靠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