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翔的艾倫
-
2 # 品澈資訊
糖替代品
糖替代品,是指蔗糖或者糖漿之外能夠產生甜味的物質。自然界有很多物質能夠產生甜味,但是一方面這些物質的獲取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它們自身也可能是高能食品,所以,天然的糖替代品應用並不廣泛。而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學產品,甜度是蔗糖的幾百倍,只要很少的用量就能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甜度。這些物質也經常被叫做“甜味劑”。
替代理由1、高糖價將刺激食糖替代品的生產。當食糖替代品的價格高於白糖價格時,企業將意識到要建立無糖食品的生產基地,特別是在中國的大城市。在食糖及其替代品的價格差距越來越小的情況下,無糖食品的生產似乎會變得更為的容易。
3、就像任何食品新增劑一樣,每一種糖替代品,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是否安全的爭論。隨著食品安全技術的不斷提升,糖替代品的開發就像轉基因食品一樣,趨於成熟穩定,它帶來的益處遠遠大於弊端,糖替代品將是生產加工的一種趨勢。
甜味劑到底能不能代替糖類
答案是不能。很多加工食物都會新增甜味劑,嚴格避免幾乎不太可能,但同時糖也不是洪水猛獸,正常情況下,我們不建議刻意使用甜味劑代替糖類攝入。我們更要學會如何挑選[複合糖],如奶、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不僅減緩食物中糖在人體的吸收,還能夠提供其他豐富的營養素。
每天做到半斤牛奶、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半斤左右的穀物(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粗雜糧),並儘量控制蜂蜜、糖果、餅乾、麵包、果汁(即使是鮮榨果汁)的精製糖類,避免刻意攝入甜味劑,才是我們理性對待“甜”的正確態度。
“糖”為何頻繁遭受質疑
一直被視為“生命之源”的糖,最近幾年卻頻繁受到質疑。WHO(世界衛生組織)新制定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建議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減少遊離糖攝入量;成人和兒童遊離糖攝入量應減至攝入總能量的10%以內,如能進一步將其降至低於攝入總能量的5%,會對健康帶來更多好處。
按照成年人每天約2000kcal的能量需要,精製糖攝入需控制到每日50g,僅僅只相當於一瓶500毫升左右的碳酸飲料的含糖量,再加上來自糖果、巧克力、甜點、蛋糕、蜜餞的糖類在體內吸收速率極快,血糖波動大,很容易導致胰島素分泌的紊亂。但糖類畢竟有著重要的功能,神經系統基本的能源、血清素的前體、節約蛋白質……且還有著人視覺、味覺上無法抗拒的誘惑,怎麼看都少不了。
.“代糖產品”為什麼備受青睞
考慮到人類嗜“甜”,而多攝入糖類又不夠健康的因素,退而求其次,很多人選擇“代糖產品”,也就是“甜味劑”。這些物質雖然富含甜味,卻無法被人體吸收和利用,亦或者它們有著和普通糖類相同的甜味,卻提供更少的能量。
木糖醇,被稱為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劑”,這種提取自玉米芯、甘蔗渣的甜味劑在體內代謝非常快,不需要胰島素的作用就能進入細胞功能,能有效減輕胰腺負擔,且幾乎沒有副作用,要知道世界健康組織食品新增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對木糖醇ADI(每日允許攝入量)幾乎不作限制。
甜菊糖苷也是一種天然甜味劑。很多甜味劑的甜味不純,與普通糖的口味差距很大,但甜菊糖甘是和白砂糖口味最接近的一種,況且還有著蔗糖200倍的甜度,加之較高的安全性,如今被廣泛地應用在各種蛋糕、軟糖等食物中。
.甜味劑也存在風險嗎
甜味劑熱量低,有利於控制體重並且對血糖影響小,看起來是替代糖類的不錯選擇,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常用人工甜味劑可能會導致葡萄糖不耐受,從而增加血糖升高的風險。所謂的葡萄糖耐受,是指人體進食後對血糖波動的調節能力,正常人群即使一次性攝入大量富含糖類的食物,也能透過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恢復平穩,但長期高糖飲食易損傷胰島,從而造成身體血糖調節能力的不足,如二型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前期,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受損,即表現為進食後對血糖的控制能力不足。在381名非糖尿病被試的佇列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人工甜味劑的攝入量與體重、腰臀比增加,空腹血糖升高等指標呈現正相關。似乎甜味劑,尤其是人工合成甜味劑,並不是糖尿病病人的優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