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龍95724416

    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的獨立性和尊嚴,所以他們認為養老明顯是自己的事情,怎麼能依賴別人?依賴別人意味著不自由沒有尊嚴,這種生活比死還痛苦。孩子對於父母的晚年更多的是感情的回報,而不是物質和金錢回報!

  • 2 # 獨佔尤物2

    西方文化中父母的這種觀念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他們大多數人更講究每個人的獨立性跟思想自由,國外其實父母在孩子成年後會給孩子他應有的尊重跟理解但是孩子在自己成年後也必須為今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負責,西方可能對於養兒防老這個概念比較模糊

  • 3 # 探為觀指

    首先,我們就把這個問題定義為,西方歐美髮達國家對養兒防老這個觀念的看法。

    我個人有一個想法(結論、觀點),東方社會類似於一個無限責任制社會;西方社會類似於一個有限責任制社會。歡迎各路大俠批評指正!這是我從歷史的角度來總結的,而且從絕大部分領域的現實實踐來看,目前仍然如此。養兒防老有點“無限責任制”的感覺,意思就是說,孩子在養育的過程中,父母傾盡全力、不惜代價;而父母老了以後,子女對父母的照顧和回報也是傾盡全力、不惜代價。這是東方社會的普遍觀念,不討論對與錯。我們來回答西方國家的情況。

    西方國家的近代史起源,是和“有限責任制”緊密聯絡的。“股份”和“保險行業”從哪裡來的?就是貿易。西方(文藝復興以後,那時只有歐洲沒有美帝)人做貿易的熱情從古希臘時代就圍繞著地中海,一直搞到文藝復興之後,全歐洲都聽說東方大國遍地黃金,都想去做生意。隨著中東某大國崛起,陸上絲綢之路被中東土豪控制了,只能走海路。海路一來很危險、二來時間太長,一個人的財力還不足以支撐一艘船在海上漂幾個月、幾十上百條人命及其工資、吃喝成本。那麼就一群人合資投一條船,把這條船作為一個“事業”,切分成多少“份”,每一“份”多少錢,這就是股份。而海上風浪大、太危險,萬一沒了就損失了。那就產生了“保險”,即:一個或者一群有錢人向船主收一筆費用(就是今天的保費),如果船沒了,這群收錢的人就按照約定的價值賠一大筆錢給船主(們)彌補整個損失。如果船安全回來了,這筆費用就由這群收錢人收進口袋了,成為了他們的收入。也就是說,船主承擔了有限責任,即這筆“保費”,如果船安全回來了,保費就是有限的成本。如果船沒能回來,那麼收保費的人就要全額賠償船的損失。

    這件事情延續至今已經五六百年了。今天的歐美國家的一切法律制度和社會風俗都是以“有限責任制”這個潛臺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歐美的家庭正常情況下就是把兒女養育到高中畢業,上大學就請兒女們自己貸款吧。所以無論新聞報道還是什麼統計資料,都會說歐美的年輕人畢業之後要還多少年的大學學費貸款,這就說明了大多數父母是不會資助大學學費的。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各類電視節目、心靈雞湯書籍、各種名人言論、網路言論裡面看到,很多人誇讚歐美人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歐美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加獨立、自信、善於言談和交際等等?這是人家的歷史和傳統造就的,有限責任制!如果高中畢業大多數人都是十八歲的話,那就是說,大多數歐美父母對自己生出來的孩子的責任到18歲就截止了。而且從文明歷史的角度來講,歐美文明是貿易文明,當然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就是必須的。當然,歐美也有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但是,核心就是,歐美人確實如電影和新聞裡說的,父母管到18歲就要自己出去打工掙錢了,他們是被迫獨立的,而且從發育到能夠記事的時候就被環境潛在地告知了他們18歲要出門自立。不是什麼西方國家有什麼不得了的神奇的教育方法,能夠讓一群不讓孩子斷奶的父母在18歲生日來臨那天突然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那麼父母年紀大了以後呢?不是網上經常有很多文章寫中國移民在美國的境遇,什麼父母從國內去女兒(兒子)家住住,說好了住五天,結果第六天洋女婿(洋媳婦)就要把老夫妻趕出去的事情嘛。有些文章是戲劇化、誇張化加工了的,現實可能沒有那麼戲劇,因為歐美人也是有“情商”的。但是,人家確實心裡就是那麼想的,也就是說,大家平等交往,歡迎你們老的來玩,但是玩是“有限”的,好來好去、有來有去,保持有限交往的這種關係。時間方面如此,經濟方面也一樣。同樣,父母對子女也是,歡迎子女來家裡,但也是有限的,因為父母自己有事業、有社會交際、有休假計劃、有業餘愛好,不會希望子女無限的來家裡打擾自己。(歐美也有父母養子女啃老的,而且目前由於經濟形勢的原因,這種情況有增多的趨勢,但還不至於形成主流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開了個正宗道口燒雞店,百年老湯煮的,怎麼才能透過網路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