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財資一家

    “平臺+生態”成為商業競爭和協作的新方式。以亞馬遜、阿里巴巴、蘋果、騰訊、谷

    歌和臉書等公司為核心的生態系統及其運營模式正在瓦解和重塑傳統價值鏈,形成跨界融合的態勢。這給商業銀行的發展也帶來了衝擊和挑戰。

    挑戰一:組織模式。如何將科層式傳統的企業解構為網路化的平臺型組織。阿里巴巴、萬科、平安、海爾⋯⋯這些國內的巨頭企業已經做出了選擇,並且率先開啟了戰略轉型與組織平臺化轉型。

    挑戰二:創新機制。如何以垂直一體化的創新和產品研發機制來快速響應市場的個性化、細化的需求。客戶需求不斷細分,基於一種標準產品或服務的規模增長模式正在遭受挑戰。

    挑戰三:決策流程。如何將機構進行瘦身,提升決策效率,改變傳統的決策流程以跟

    隨外部環境的快速迭變(一線反饋、層層上報、領導決策、層層審批、一線執行等)。

    市場的瞬息萬變和技術的快速更迭使得應變力已經成為一種基礎競爭力,快速行動、快速試錯、快速迭代才有可能持續引領市場。這些挑戰都促使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組織架構進行變革。

    目前,傳統銀行仍然採用固定的銷售模式,即總分支模式。而敏捷的組織架構應覆蓋金融產品的整個環節,包括設計、生產和銷售環節等,都要適應網際網路產品的業態。目前,較為準確體現敏捷組織的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大平臺、小應用”,如大部分網際網路公司;另一種是“小平臺、大應用”,如海爾、騰訊等企業,其特徵是總部“很小”,但每個產品業務單元“很大”,轉型十分迅速。直銷銀行可以採用循序漸進、溫和的形式實現敏捷化,先期採用“大平臺、小應用”模式,以產品為驅動,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快速適應市場。當產品和服務能夠快速適應市場時,“小平臺、大應用”模式將更加科學,但這種組織變革對銀行目前職能和組織架構的調整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從商業發展歷程來看,平臺化經營模式最有可能成就產業巨頭,尤其在網際網路、物聯網的智慧化時代。企業要從客戶思維到使用者思維,從關注產品到關注流量,從注重單向的客戶到注重整個生態系統,從獨佔資源到開放共享。所以,這對於銀行而言,不只是業務或產品層面的變革,而是從運營思維到商業形態的顛覆。在此背景下,基於“平臺+生態”的開放銀行無疑成為了銀行持續成長的新引擎之一。

    以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資料、生物識別等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深刻影響著商業銀行從運營管理、服務模式到產品設計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推動其賬戶、支付、融資、風控、資料等原有業務的重塑和核心能力重構。

    未來,商業銀行應重點關注和打造的關鍵技術主要有五類,分別是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和物聯網。

    2016年以來,以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為代表的多家銀行機構積極探索金融科技浪潮下的轉型戰略。2016年,招商銀行透過對標金融科技公司,確定成為“金融科技銀行”的戰略目標,堅持“一體兩翼”戰略定位,走線上化輕型銀行發展道路,要讓銀行變輕、變高效,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金融科技。2016年,民生銀行確立“科技金融銀行”核心戰略,以金融科技技術為支撐,先後投產建成分散式核心系統、金融雲、“兩地三中心”等;以分散式、金融雲、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識別、VR/AR、物聯網八大技術為創新孵化基礎,打造核心技術平臺,為銀行前臺場景化、中後臺資料化等轉型目標提供技術支撐。2018年5月,民生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推進“科技金融銀行”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民生銀行透過加大對科技公司的投入,利用已有的基金進行聯合創新。

    金融科技和平臺效應已成為銀行業不可忽視的話題。此外,金融科技透過與行業場景深度融合,推動商業銀行加速向數字化、智慧化、生態化的發展。未來,智慧銀行可從三方面構建基礎設施和開放平臺:

    一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以賬戶為中心、以交易為中心”構建智慧金融基礎設施;

    二是推進數字化變革,以生態系統佈局智慧化金融服務和開放平臺;

    三是構建敏捷的業務能力,以客戶旅程建設敏捷金融能力中心,利用金融科技賦能下的“開放技術能力”“開放平臺獲客能力”以及“開放產品創新能力”提升生態服務能力,發揮智慧金融新動能、新突破和新格局的力量。

  • 2 # 零大師

    烏卡拉卡小仙女的回答,基本上解答了此舉對中小銀行的意義,我再補充下對輸出方的意義。

    首先一個是掙錢,這項業務帶來的利潤雖然和龐大的銀行利潤對比起來微不足道,但是他本身的成本比較低,也就是利潤率高。同時由於邊際成本低,銀行拓張這個業務的時候,不需要投入太多資金,比如傳統業務,為了拿下一個區域,可能要設一個網點,招一批人,這個成本就上去了。

    其次是有助於提升輸出方的業務能力,反過來助力自己的業務。怎麼理解?銀行的金融科技,其實大部分是面向海量使用者,也就是現在時髦的大資料,大資料有個基礎就是“大”,即你要有足夠多的資料去搭建模型、訓練模型。打個比方,你調查一個學校裡100個學生得到的消費資料,和1000個學生得到的資料,肯定是後者更有代表性,同樣的,這些輸出方透過接入業務的中小銀行的資料,能夠挖掘出非常多的資訊,繼而不斷提升自己金融科技的實力。

    最後一點,可能讀者會有疑問,那為什麼中小銀行願意自己的資料被掌握(根據合同,基本是部分掌握),這個道理放在 螞蟻金服和這些輸出方進行評判,就能發現這也是銀行要輸出金融科技的動力之力。不能以後這塊業務都被這些新興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佔領了,那以後自己就沒有話語權了,只能做一個資金方。

    so,要大力推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月的小金毛流鼻涕,鼻子是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