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在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現代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經歷東漢末年的混戰,各種天災人禍,三國時期的大混戰,根據官方資料統計,至公元280年吳國滅亡時,全華人口為7672881人。這個比例實在太慘了,我們只按照官方資料來算,從5600萬衰減到760萬,基本上是8:1的比例,這個資料背後真的是累累白骨。這組資料可信嗎?
首先,東漢人口的峰值資料來自《晉書·地理志》“至桓帝永壽三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這應該是比較值得信賴的資料,關鍵問題在於三國時期人口的資料,因為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顯得非常不可信。
魏華人口在263年蜀國投降後,據《後漢書·志十九》:“景元四年(263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魏蜀共計人口5372891人,減去蜀國的一百多萬人,魏華人口4432881人。
吳華人口,據《三國志·卷四十八》:“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官吏3萬2千,士兵23萬,人口230萬,共計2562000人。
三華人口中,在我看來魏國這個400多萬實在讓人不敢相信,天下十三州,魏國獨佔九州,蜀國只有益州一地,人口都有一百多萬,魏華人口絕對不可能只有400多萬。蜀國和吳國按照所佔州郡比例來看,還能說得過去。
而且這中間其實還有一個非常矛盾的地方,按照以上所說資料統計,至公元280年三華人口合計為767萬。但是按照西晉的官方資料,在公元280年,全國有245萬戶及16163860人,人口又成了1600多萬(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當然,三國時期的官方統計資料存在很多遺漏,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豪強大族的徒附、賓客,隱遁山林黑戶、漏戶,部曲、兵、吏等不歸郡縣戶口,屯田客。東漢三國的豪強地主集團勢力很大,他們有很多徒附、賓客相當於自己奴僕,只是給豪強地主們耕作,不給國家繳納賦稅,也不受地方郡縣管理。
由於戰亂,很多百姓隱遁山林,自己耕種以自保,這些人官方是不能統計在冊的。再就是兵、吏、部曲等等這些特殊的戶口,他們也不和民戶統計在一起。以上這些遺漏可以解釋三國和西晉人口資料的差距,767萬和1616萬。新的王朝建立,自然會重新編戶造冊,所以很多隱匿人口重新出現在了登記冊上。
所以,三國末期人口,應該是1600萬更為可信,當然也可能比這更多。這樣自157年至280年,一百多年的混戰人口自5600萬,銳減到1600萬,勉強也能讓人接受了。曹操著名的蒿里行有兩句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亂世人命如草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一個強大、和平的過度!
參考:《三國志》、《晉書》、《華人口史》
東漢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在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現代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經歷東漢末年的混戰,各種天災人禍,三國時期的大混戰,根據官方資料統計,至公元280年吳國滅亡時,全華人口為7672881人。這個比例實在太慘了,我們只按照官方資料來算,從5600萬衰減到760萬,基本上是8:1的比例,這個資料背後真的是累累白骨。這組資料可信嗎?
首先,東漢人口的峰值資料來自《晉書·地理志》“至桓帝永壽三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這應該是比較值得信賴的資料,關鍵問題在於三國時期人口的資料,因為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顯得非常不可信。
魏華人口在263年蜀國投降後,據《後漢書·志十九》:“景元四年(263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魏蜀共計人口5372891人,減去蜀國的一百多萬人,魏華人口4432881人。
吳華人口,據《三國志·卷四十八》:“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官吏3萬2千,士兵23萬,人口230萬,共計2562000人。
三華人口中,在我看來魏國這個400多萬實在讓人不敢相信,天下十三州,魏國獨佔九州,蜀國只有益州一地,人口都有一百多萬,魏華人口絕對不可能只有400多萬。蜀國和吳國按照所佔州郡比例來看,還能說得過去。
而且這中間其實還有一個非常矛盾的地方,按照以上所說資料統計,至公元280年三華人口合計為767萬。但是按照西晉的官方資料,在公元280年,全國有245萬戶及16163860人,人口又成了1600多萬(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當然,三國時期的官方統計資料存在很多遺漏,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豪強大族的徒附、賓客,隱遁山林黑戶、漏戶,部曲、兵、吏等不歸郡縣戶口,屯田客。東漢三國的豪強地主集團勢力很大,他們有很多徒附、賓客相當於自己奴僕,只是給豪強地主們耕作,不給國家繳納賦稅,也不受地方郡縣管理。
由於戰亂,很多百姓隱遁山林,自己耕種以自保,這些人官方是不能統計在冊的。再就是兵、吏、部曲等等這些特殊的戶口,他們也不和民戶統計在一起。以上這些遺漏可以解釋三國和西晉人口資料的差距,767萬和1616萬。新的王朝建立,自然會重新編戶造冊,所以很多隱匿人口重新出現在了登記冊上。
所以,三國末期人口,應該是1600萬更為可信,當然也可能比這更多。這樣自157年至280年,一百多年的混戰人口自5600萬,銳減到1600萬,勉強也能讓人接受了。曹操著名的蒿里行有兩句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亂世人命如草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一個強大、和平的過度!
參考:《三國志》、《晉書》、《華人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