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公元前27年,在經濟激烈的政治奪權鬥爭後,羅馬元老院授予勝利者屋大維以“奧古斯都”稱號,標誌著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到羅馬三世紀危機的結束為止,稱為前羅馬帝國,從戴克裡先成為羅馬君主到公元395年帝國被分為東西兩部分,稱為後羅馬帝國。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看到了二者之間的差異也就能理解為何3世紀前的羅馬與3世紀後的羅馬截然不同了:

    一、“元首制”轉變為“君主制”

    自公元前27年屋大維成為羅馬元首開始,羅馬元首制建立。但是由於沒有確立完善的元首繼承製,在共和制的外衣下,羅馬統治階級內部經常發生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宮廷陰謀和刺殺元首事件不斷髮生,這種混亂局面一直延續到公元284年戴克裡先被擁立為君主為止,公元282年戴克裡先廢除了元老院對新任元首的授權,確立了“四帝共治”制度,將元首制轉變為君主制。

    戴克裡先已經不再像元首制時的元首一樣強調自我權力來自人民,而是宣稱自我權力來自神的賦予,並規定所有臣民晉見時必須向他行跪拜禮,還要親吻他的袍衣。這與元首制時期平民見到元首僅需行致意禮即可已經是千差萬別了,他透過各種手段逐漸控制了帝國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和財政權,這些都是此前的歷任元首所不能實現的。

    二、元老院走向了名存實亡

    屋大維的“奧古斯都”稱號是元老院授予的,戴克裡先被軍隊擁立為君主也需要得到元老院的認可,說明從帝國建立到戴克裡先上臺之時,元老院都一直是帝國重要的政治實體和最高權力機構。元老院還參與帝國的行政管理,是帝國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機構,下設有執政官、保民官、財務官、行省總督等重要職位,而元首及其附屬官僚僅在帝國行政管理中扮演輔助性的角色,如果元首行為不端,元老院有權宣佈其國家公敵,並且廢除元首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正如古羅馬著名歷史學家塔西佗所說的,這一時期的元老院是“帝國的柱石和行省的光榮”。

    戴克裡先上臺後,於公元282年廢除了元老院對新任元首的授權制度;同時元老院在帝國管理中政治地位和作用則完全被君主及其所選拔的官員所取代,奪走了元老院的行政權;取消元老行省與元首行省的劃分,統一為君主行省,奪走了元老院的行省管轄權;手中並奪去了元老院手中的財政權,讓元老院失去了與君主抗衡的經濟基礎;隨後又透過各種手段奪走了元老院手中的立法權、司法權等,此時的元老院在帝國中的地位正如《羅馬史》的翻譯者所論述的:“奧古斯都時期的元老院是帝國政府的內在組成部分,但戴克裡先時期的元老院已經名存實亡”。

    三、公民轉為臣民

    雖然元首制下平民的地位已經不能和早期羅馬公民大會中的平民相比,但是平民對於元首來講依舊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並且在法律上平民與元首地位是平等的,平民見到元首僅需要行致意禮就可以了。隨著元首制的發展,元首不斷加強對平民的控制,二者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的向統治與被統治轉變,但是在原則上元首的權力仍舊來自於人民的賦予,平民在政治中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主制確立後,平民就徹底淪為被統治物件了,原先的元首與平民之間法律上平等地位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神化的君主和處於君主腳下的奴僕,見到君主要行跪拜之禮、吻袍之禮而不是致意之禮了。君主權力不再是平民賦予的而是神的賦予,平民失去了對君主權力的制約作用,君主個人利益完全凌駕在平民之上,平民成為了被宰割的物件,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羅馬國家變成了一架龐大的複雜機器,專門用來榨取人民的膏血。捐稅、國家徭役、各種代役租是人民大眾日益陷於貧困的深淵;地方官、收稅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壓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以上三個維度的分析,足以看出,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是不再是之前的羅馬帝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二消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