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活捉一隻笨比
-
2 # 鷹眼國際視野
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關係嗎?世界上有沒有隻講友誼不講利益的國與國關係? 至2018年底,世界上總共有233個國家(地區),其中197個國家,36個地區。 縱觀國際歷史,風雲變幻,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形形色色的國與國關係,構成了國際多邊關係的絢麗圖。人們總是說: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那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隻講感情和友誼、不講利益的國與國關係呢?
這個問題的確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國與國關係,的確很複雜,但是在諸多因素中,歷史人文、意識形態、所奉行的價值觀、潛意識裡的相互認同度等方面對兩國之間關係是主導性因素的,當然,在國與國關係中,互惠互利在某個階段也會成為決定性因素,成為指揮棒引導著兩國關係的走向。
首先,歷史人文、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是國與國關係的主導因素。國際歷史上,曾屢次出現部分關係密切的國家抱團成為一個聯盟的現象。現代最典型的當屬“英聯邦”,它是大英帝國解體後的延續,目前有50多個成員國。這些國家歷史上都長期為英國殖民或統治,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所奉行的價值觀都還有很深的“英國烙印”,甚至某些小國雖然主權上獨立,但精神上還將英國奉為宗主國。還有歐盟,表面上是一個以共同經濟為紐帶的集團。其實,歐盟成員國的准入,還是帶有很深的意識形態因素的。譬如一批前東歐國家,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等國,在冷戰時期曾是華約陣營的成員,與西歐各國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格格不入,因此相當一段時間被排除在歐盟大門之外,直到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徹底改變,被歐洲主流認可,才得以陸續准入歐盟。由此可見,在諸多因素當中,歷史人文、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無疑在國與國關係中佔據著主導作用。
其次,共同利益是國與國關係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說意識形態是國家之間關係的引導,那麼共同利益決定著這種關係的走向。歷史上不乏因利益結盟的現象,如三國時期的劉備與孫權,由於單個實力與曹操相差較大,為了生存不得不結盟共抗曹魏,並演繹了經典的赤壁之戰。而在近代,英美的關係也很有意思。美國是英國移民後裔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但兩國在早期也曾發生過沖突,美國剛獨立不久,因為入侵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而發生了長達3年的美英戰爭。進入20世紀隨著英國的衰落,美國的強大,兩個有著共同祖先、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走在了一起,英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逐漸淪為了美國的最忠心的跟班,從二戰到北韓、阿富汗、伊拉克,歷次美國參與或挑起的戰爭,必有英國的參與。特別是二戰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為英國輸送了巨大的利益和援助,幫助英國迅速重建,而美國也極需要英國這樣一個“英聯邦宗主”為自己撐場,自此安全與利益徹底將兩國捆綁在一起。
再次,國家間友誼也有階段性,總會隨著自身和國際形勢變幻而發生變化。如剛才提到的美英關係,從開始的英強美弱變化為英弱美強,就是美英從戰爭轉化為盟友的決定因素。美日關係也不得不提,二戰期間兩國血海深仇,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原子彈攻擊廣島長崎迫日本投降。但隨著50年代初美日安保條約的簽定,日本為了自身安全、利益徹底倒向美國,而美國為了確保在亞太和東亞的勢力,也需要日本這樣一個棋子,從仇敵一下子變為盟友,這轉變速度令人目瞪口呆,但也恰恰說明了“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樣一個道理的相對正確。
總而言之,歷史人文、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會很自然將國家之間關係連線在一起,產生相對友誼和講感情的關係,利益瓜葛和衝突,往往是國與國關係的指揮棒,而且,這種關係往往隨著一國的強弱興衰而驟變,不斷動態變化。“弱國無外交”,國家衰弱,敵人就越多,國家強大,朋友遍天下,我們曾經從古代興盛唐朝的“萬國來朝”到近代孱弱清朝的“人見人欺”,經過浴血奮戰現在又走在了民族復興的道路,得到了國際上多數國家的尊重,不就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嗎?
——END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句話就有問題。國與國之間除了利益關係,朋友關係,敵對關係等等。但是決定國與國關係的,還是利益!比如中國和美國,中國經常喊著美帝國,說美國國內多麼看不起我們,怎麼遏制中國,美國也經常針對中國,但是這兩個還是相愛相殺,就是因為有共同利益!再比如我們的巴鐵,我們每年無償給他軍事,經歷,科教等等方面援助,還不是我們國家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無非大小而已。所以,國與國之間,利益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