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別求新聲

    應該講,嶽南的這部書寫的還是不錯的,他將抗戰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遭際疏理了一遍,作為一部通俗讀物,還是可以的。我的失望在於,對這部書的擴大宣傳。我沒有看到大師之所以為大,看到的只是對大師生活的平白敘述,及對各種資料的堆積,更沒有體現出作者過人的思想與見解。禁書,成了一個譁眾取寵的由頭。這部書我翻了翻,就放在一邊了。寫的不錯,但不是我喜歡的那種不錯。僅此而已。

  • 2 # 過去的泡沫

    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歸,第三部:離別。所謂南渡,描寫抗戰發生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敵佔區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歸,則是指他們再回歸中原的故事。第三部:離別,是全書最揪心也是最發人深思的一部。一代大師,七零八落,悲歡離合,一言難盡……

    《南渡北歸》讓我從另一個視角看歷史。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傅斯年、梅貽琦、陳寅恪等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讀這本書,我不知道在這些人名字的背後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歷史。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會認為用偉大來形容一個人的人格似乎太矯情。但讀了《南渡北歸》這本書,我知道,用偉大形容這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實在不夠。我甚至為自己以前不清楚這段歷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長思,感觸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個年代的留學生,沒有一個人想在國外長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沒有人想做這樣的夢。那時的海歸與幾十年後的新生代“海龜”有較大的不同,在當年海歸的夢想裡,有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的心願,沒有撈個大官或弄個百萬富翁的追求。心中裝滿的是科學救國、振興民族的理想與抱負。在他們回國後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沒有人會考慮到地域、薪資、職稱的問題。那一代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喚醒了失落的靈魂,這讓我明白了,簡單而執著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實的人生,而抵不住誘惑的心靈,終究沒有依託。

    《南渡北歸》讀後感

    《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中有的部分寫得過分實在,怒氣和怨氣都躍然紙上,有點兒像中國的工筆畫,重彩。相比之下楊絳先生寫的《幹校六記》,更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寫意,叫讀者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去體會平淡中的慘痛。

    也許是家庭與年齡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更加有感觸,也更想走近那個時代瞭解那段歷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學時也曾趕上空襲,不過招考的大學和考生都有準備。考試時間過半趕上空襲,試卷有效,否則在警報過後用第二份考題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報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這隆隆的炸彈聲中考上當時在遵義的浙江大學化工工程。當時的浙大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容納一千多名師生,只好在遵義、湄潭和永興場三處。那時遵義都沒有電燈,更別說是湄潭和永興場了。當時一年級的學生上課住宿都在永興場的江西會館及楚館。二年級學生理、農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師範在歷史名城遵義。黔北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遠離戰火的一塊安樂土。加上風景優美,更有名師授業,難怪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來到湄潭後說浙江大學很像劍橋,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鄉土生活和寧靜的學術空氣。

    家父1946年夏從浙大化工系畢業後考上公費留學,去瑞典學冶金。九年後,學成歸國。

    《南渡北歸》讀後感

    出國前家父在杭州靈隱寺留影

    這三個月的時間,與大時代完全交融在一起,忘卻了自己,也忘記了整個世界。所謂安靜,那是真正安靜的三個月,自己彷彿是一粒穿越時空的浮塵,在那戰亂頻發、炮火紛飛的年代,跟著那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感受著他們的感受,呼吸著他們的呼吸。情慟難抑之處,淚水長流,不能自已。

    我透過《南渡北歸》這本書,走近那個年代,走近父親......讀完已兩月有餘,靈魂似乎還在那段歷史中徘徊,深感與父親同在,不願歸來......

    .

    掩卷合十影孤燈,

    北歸南渡夜自橫。

    風在花溪聽萬籟,

    吹來一片月光聲。

  • 3 # 井底之蛙122

    這本書,難以評價!但是在今天,真相是什麼?已經被串改,被模糊了。我對此書,唯一感到遺憾的一點是,沒有講到魯迅。

  • 4 # 紫氣東來Zad

    讀了這部書,才知道我們民族原生態的文人擁有那麼多的美德,才知道我們原生態的文化能夠薰陶出那麼多優秀的大師,才知道中國真正的脊樑群像。才知道這是一部走心之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克蘭有被俄羅斯鯨吞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