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旅行者說文史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貴族,他的女兒楊麗華是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不過只跟宇文贇生下了一個女兒。周宣帝死後,宇文闡繼位,是為周靜帝。周靜帝年幼,楊堅為丞相,總攬朝政。不過,楊堅還覺得不過癮,乾脆廢掉了周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
隋文帝用了9年的時候,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為中國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早在隋文帝駕崩的前兩年,由於獨孤皇后的病逝,隋文帝親自在今扶風縣東南10公里的畤原上營建陵墓,這就是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泰陵。
泰陵坐北朝南,封土為陵,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38米,整個陵高27.4米。1000多年過去了,泰陵早已被盜多次,陵園的建築早已就毀廢,地面遺存物也很難找到了。在陵冢四周原有夯土城垣,現已基本毀壞,惟北城尚存殘牆,長約130米,最高處有1.2米,殘存寬5.5米。夯層清晰,夯窩明顯。陵垣東西有756米,南北寬642米。垣牆的四周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石瓦塊,大概是當時闕樓或城門的殘跡遺存。
陵內有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3.5米,上刻有“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
在陵東南和陵東不遠處,遺存當年隋文帝廟遺蹟,廟垣牆建築早已毀掉,現在也只能看到一些殘磚爛瓦,據專家考證,當年隋文帝廟的建築面積大約在15萬平方米,可見當初規模是多大宏達。
隋文帝泰陵雖然毀壞不堪,但是,泰陵恢復了秦漢時期“封土為陵”的建陵原則,為以後唐宋皇陵的修建奠定的基礎。
-
3 # 不忘初心SY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貴族,他的女兒楊麗華是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不過只跟宇文贇生下了一個女兒。周宣帝死後,宇文闡繼位,是為周靜帝。周靜帝年幼,楊堅為丞相,總攬朝政。不過,楊堅還覺得不過癮,乾脆廢掉了周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
隋文帝用了9年的時候,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為中國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早在隋文帝駕崩的前兩年,由於獨孤皇后的病逝,隋文帝親自在今扶風縣東南10公里的畤原上營建陵墓,這就是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泰陵。
泰陵坐北朝南,封土為陵,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38米,整個陵高27.4米。1000多年過去了,泰陵早已被盜多次,陵園的建築早已就毀廢,地面遺存物也很難找到了。在陵冢四周原有夯土城垣,現已基本毀壞,惟北城尚存殘牆,長約130米,最高處有1.2米,殘存寬5.5米。夯層清晰,夯窩明顯。陵垣東西有756米,南北寬642米。垣牆的四周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石瓦塊,大概是當時闕樓或城門的殘跡遺存。
陵內有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3.5米,上刻有“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
在陵東南和陵東不遠處,遺存當年隋文帝廟遺蹟,廟垣牆建築早已毀掉,現在也只能看到一些殘磚爛瓦,據專家考證,當年隋文帝廟的建築面積大約在15萬平方米,可見當初規模是多大宏達。
隋文帝泰陵雖然毀壞不堪,但是,泰陵恢復了秦漢時期“封土為陵”的建陵原則,為以後唐宋皇陵的修建奠定的基礎。
-
4 # 皮皮哥講歷史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開國君主,得國之易為最,治國之政為最,修身齊家為最,與人人稱羨的人臣典範馮道類似,楊堅則堪稱帝王之楷模。
史稱楊堅乃弘農楊氏之後,但據考證,楊堅實則是山東貧寒出身,北周文帝宇文泰為籠絡人心故意拔高楊堅父親楊忠出身而已。
楊堅自幼為人忠厚,且一生官運順利,其女楊麗華嫁宇文贇為皇后,自己也已成為北周最大權臣,而且朝廷沒有人覬覦他的權力跟他競爭,只有宣帝宇文贇忌憚楊堅權力過大,楊堅自知受皇帝猜忌打算出藩避讓,卻趕上宣帝病亡,朝政大權自然又落回楊堅手裡,太后楊麗華是自己之女,小皇帝年幼,朝廷內部再無敵手,楊堅妻獨孤伽羅則一語點醒楊堅,“大事已然,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獨孤氏分析問題非常透徹,以楊堅當時之地位,縱然他不想篡奪帝位,也沒有退路,他日自己故去,楊家必然會遭到清算,而且楊堅手下一班文臣武將心腹也都等著謀取富貴,楊堅稱帝真是已成騎虎之勢。宇文諸藩王也是沒有野心,對楊堅更是沒有防備,楊堅找藉口徵各藩王進京,他們全部欣然前往,最後自是難逃魔掌。楊堅唯一遇到的阻礙是來自地方武將尉遲迥、司馬消難等的反抗,但他們不是出於對朝廷盡忠,而僅僅是出於嫉妒而不服氣,名不正言不順,自然輕易被楊堅鎮壓下去。楊堅順利受禪讓稱帝。
楊堅執政也是可圈可點,創立了諸多制度影響後世深遠,唐代更是繼承隋的各項制度走向世界頂峰。楊堅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獲得了漢人文官武官以及百姓的全面支援;廢除九品中正制,創立科舉制度,解除了門閥壟斷仕途的格局;全國推行均田制,不僅增加賦稅,又穩定經濟發展;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全國秩序肅然。光從人口變化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609年已達到891萬戶,4600多萬人。若不是煬帝楊廣好大喜功敗壞了大隋大好基業,史上多為人稱道的漢唐盛世就變成漢隋盛世了。
楊堅個人修養也堪稱楷模。他一生節儉,不事奢華,不圖享樂,一心撲在事業上,對獨孤皇后也是堅守一夫一妻忠貞不二,雖然也會被獨孤皇后氣到離家出走,但最後去世還是惦念獨孤皇后並與她合葬一處,就在現在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城西5公里處的泰陵。楊堅生前節儉,對後事也是力求從簡,為體恤民力,特別叮囑楊廣不要大興土木,不要器物陪葬,僅設一家祭祀。也正是楊堅墓葬簡單,所以後世未曾遭遇盜墓者破壞,至今仍儲存完好。
回覆列表
如果從實際功績和對帝國的持續、健康發展來進行考量,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們大多名不副實,反倒是有一位真正配得上該稱號的皇帝很容易被忽略。此人,便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文帝楊堅。那麼,隋文帝究竟有何德何能,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他死後葬在哪裡?陵墓的儲存狀況如何?
楊堅生於數百年名門望族-弘農楊氏,在政治上則屬於北朝末期最有勢力的集團-關隴集團,其父楊忠則是西魏、北周名將,位列“八柱國”之中,是權臣宇文泰的鐵桿心腹。楊堅不到三十歲便承襲其父的隨國公爵位,並跟隨周武帝一起滅掉北齊,因功拜柱國大將軍、大司馬,並與皇帝結成親家,成了太子宇文贇的岳父。
宣帝宇文贇彌留之際,楊堅利用侍疾的機會,授意親信鄭譯等人偽造遺詔,由此獲得執掌朝政的權力。宣帝駕崩後,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專政,並大肆提拔親信、剷除異己,在消滅所有對手後,終於在公元581年逼迫靜帝宇文闡“禪位”,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
楊堅稱帝后,在滅亡南陳、統一中國的同時,還推行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包括:廢除“九品中正制”,開設科舉,建立國家分科選才制度;在民間廣泛徵集書籍,延續傳統文化;大力恢復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分化突厥、打擊吐谷渾,緩解來自邊疆的威脅,等等。
經過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全華人口總數由初年的3100萬,攀升至4494萬人(見《唐會要·卷八十四》)。與此同時,社會生產呈現欣欣向榮景象,尤其是農業生產繁榮,糧食產量猛增。等到隋文帝臨終時,天下倉庫的積儲之豐富,竟然可供全國五六十年的正常支出。隋朝之富庶,由此可見一斑。後世史家對隋文帝的治理功績讚不絕口,稱頌這段時期為“開皇之治”。
隋文帝能在統一全國、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取得經濟發展、人口大幅增長的成就,其功業遠超秦始皇、漢武帝,絕對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然而隋文帝功業甚偉,但在歷史上卻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原因,莫過於隋朝國祚過於短促,而代之而起的李唐王朝為維護自己的正統性,便在編寫史書時有意淡化、抹去隋文帝的功績,後世受其影響,便不能公正地評價他。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在位時間長達23年的隋文帝駕崩於仁壽宮大寶殿,終年64歲,太子楊廣隨即登基,是為隋煬帝。楊廣稱帝后,為乃父上諡號為文皇帝,尊廟號為高祖。按照隋文帝臨終前的遺言,等到他駕崩後,便與先於他去世的獨孤皇后一起,合葬在泰陵。
泰陵原名太陵,在今陝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里處的五泉鎮王上村境內,其東為楊陵火車站,南和張上村毗鄰,隔渭河與終南山相望,地理位置相當不錯。泰陵營建於隋仁壽二年(602年),之後歷代王朝疏於修繕,以致到後來毀損嚴重,並被荒草、樹木掩蓋起來,直到清朝時才被重新發現、修繕,並改名為泰陵。
泰陵仿效漢朝帝陵的規制建造,以封土為陵,整體形狀呈覆鬥形,雖然歷經歲月的侵蝕,但從殘存的部分來看,依然規制宏大。現存的陵冢高27.4米,頂部平坦,呈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 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現殘存部分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60米,總佔地面積約為2.65萬平方米。
古人講究“事死如生”的原則,所以帝王陵墓的四周必須要營建城牆,一如宮城。從現存的遺址來看,泰陵的周圍原來築有夯土城垣,只是主體部分大多傾頹倒塌,只有北城還保留著一段殘牆,長約130米,寬5.5米,最高處達1.2米,遠不是當初的規格。在對垣牆部分的考古發掘中,在其四角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瓦殘片,應當是闕樓和城門的殘跡。
在泰陵東南塬下約兩公里的陵角、陵東兩村之間的坡地上,還殘存著隋文帝祠廟的遺址,只是廟宇已經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座隋朝年間樹立的石碑,高 2.9米,螭首圭額,碑文因磨損嚴重,模糊不可辨別。據考古人員推測,這座石碑極可能是隋代建造的祀廟碑,只是碑身佈滿傷痕、殘片落地,儲存現狀令人堪憂。
縱觀墓園的四周,其南邊是獼猴桃園,北邊、西邊是大棚蔬菜基地,東邊是農田。陵冢上原本有專為保護陵體栽植的樹木,但因近年來疏於管理,已逐漸減少。總之,如今的泰陵陵園傾頹,只剩下一座荒涼、高大的土堆置身於農田、林地之間,不僅顯得極為突兀,而且讓人倍覺尷尬、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