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餘,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鐵木真在宋開禧二年(1206年)統一蒙古諸部,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成吉思汗的子孫輩開始橫掃亞歐大陸,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蒙元,是為元世祖,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元世祖於1279年滅南宋後統一中國。元世祖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後,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為元成宗。元成宗封其族弟鐵木健(漢化名字)為南平王,駐寧河南江北行省(蒙元時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蘇兩省北部)。由此可知:鐵木見是忽必烈之孫,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孫。鐵木見到河南後,漸從漢俗以鐵為姓。鐵木見共有九子一女,分別名為鐵秀一、鐵秀二、鐵秀三、鐵秀四、鐵根五、鐵根六、鐵根七、鐵根八、鐵根九、鐵根十(其女婿),這九子一女婿即是鐵改余姓的始祖。 4為夏禹小兒子姒罕,封姓為餘氏。據《姓考》所載,相傳夏禹之後有餘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姓姒,小兒子叫罕,封姓為餘,其後代相傳為餘氏。禹妻是紹興塗山之女,禹封小兒子姓餘,有紀念妻子之意。 遷徙分佈 歷史上,餘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中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有餘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佈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例子:廣東揭陽普寧流沙餘國程—余文賓—餘金炫。 堂號郡望 【堂號】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諡“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餘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 江蘇:鎮江京江餘氏宗譜四卷、鎮江餘氏宗譜四卷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餘,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鐵木真在宋開禧二年(1206年)統一蒙古諸部,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成吉思汗的子孫輩開始橫掃亞歐大陸,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蒙元,是為元世祖,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元世祖於1279年滅南宋後統一中國。元世祖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後,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為元成宗。元成宗封其族弟鐵木健(漢化名字)為南平王,駐寧河南江北行省(蒙元時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蘇兩省北部)。由此可知:鐵木見是忽必烈之孫,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孫。鐵木見到河南後,漸從漢俗以鐵為姓。鐵木見共有九子一女,分別名為鐵秀一、鐵秀二、鐵秀三、鐵秀四、鐵根五、鐵根六、鐵根七、鐵根八、鐵根九、鐵根十(其女婿),這九子一女婿即是鐵改余姓的始祖。 4為夏禹小兒子姒罕,封姓為餘氏。據《姓考》所載,相傳夏禹之後有餘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姓姒,小兒子叫罕,封姓為餘,其後代相傳為餘氏。禹妻是紹興塗山之女,禹封小兒子姓餘,有紀念妻子之意。 遷徙分佈 歷史上,餘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中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有餘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佈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例子:廣東揭陽普寧流沙餘國程—余文賓—餘金炫。 堂號郡望 【堂號】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諡“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餘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 江蘇:鎮江京江餘氏宗譜四卷、鎮江餘氏宗譜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