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宮女史

    李密是成也瓦崗軍,敗也瓦崗軍。如果說殺死翟讓是為了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那麼不肯稱帝就完全是迫不得已,實際上李密比誰都想稱帝。但他拒絕了,說明他還是有著清醒的頭腦的。而他之所以選擇詔安則是一個緩兵之計,以免腹背受敵。

    李密未入瓦崗寨之前,實際上瓦崗寨只是一大夥綠林好漢聚眾為盜,雖然也屢次和隋軍起衝突,但談不上反隋起義,但李密來了之後,反隋就成了瓦崗寨的事業了,而李密的目標也確實是坐上皇帝之位,只是很悲催的,瓦崗軍聽李密的,卻對李密沒有什麼忠心可言。但不可否認的,李密到了瓦崗寨之後,各處的反隋義軍都慕名來投靠,當然這部分人是真心跟著李密創一番大事業的。

    在617年,翟讓讓位於李密,瓦崗軍的勢力越來越大,歸順的柴孝和就建議李密讓裴仁基和翟讓分別鎮守回洛倉和洛口倉,然後李密帶一支精銳部隊圖謀長安。只要到了長安,李密完全可以取得長安百姓和官員的支援,憑藉有利地勢向東攻取洛陽,那麼天下就是李密的了。李密又何嘗沒有這麼想過,但這是一步險棋,瓦崗軍大部分都是山東豪傑,說不好聽的,大部分是強盜出身,連洛陽都沒有攻下來,他們肯定不願意跟著李密跑到長安去,畢竟當時楊廣還在,為楊廣平叛的軍隊還有很多。而且,李密一旦離開,瓦崗這些人很可能就成了脫韁的Mustang,各自佔山為王,李密的一切辛苦都白費了。

    也正因為李密不肯冒險,才讓李淵搶了先,進入長安。李密憋了一口氣,那就是攻下洛陽,為了成為瓦崗軍真正的一把手,李密將翟讓殺死,這一步又讓瓦崗內部出現了分裂,但對外,還是很多義軍以及隋軍來投瓦崗,所以李密很快有了三十萬瓦崗軍,在和王世充的對決中,李密勝多敗少,但洛陽也不是那麼好啃。

    在王世充又一次大敗後,又有很多兵馬來投,而且這一次很多別的割據首領來表勸說李密稱帝,只是李密不肯,"東都未平,不可議此。"其實當時的李密對洛陽已經是勢在必得,如果急著稱帝反而引來麻煩,很可能就成了他進入洛陽的阻礙。所以何必急於一時呢,但即便李密沒有稱帝,麻煩還是來了。

    宇文化及殺死楊廣,帶著十萬驍果軍(楊廣的禁衛軍)西歸洛陽,這對於李密和洛陽來說都不是好事。楊侗第一個害怕了,他怕宇文化及來就殺了他,李密也怕,因為宇文化及西歸洛陽,必然經過李密的地盤,無論如何,這一仗是必須要打的,但李密一旦和宇文化及開戰,如果王世充也來摻和一腳,李密腹背受敵,那就玩完了。

    這個時候楊侗的近臣就給楊侗出主意了,讓楊侗給李密一個封號,再給點官職,讓李密替楊侗截住宇文化及,打贏了就來洛陽輔政。自然李密很高興的就答應了,畢竟只要保證洛陽不背後搗亂,和宇文化及打一仗勝算很大。等打贏了,進入洛陽輔政,也就能很快控制洛陽。這就是所謂的李密被招安了,實際上是各懷心思。

    但結果出人意料。李密好不容易打敗了宇文化及,但洛陽卻被王世充控制,李密再一次與洛陽無緣,而且很快就是今生無緣。李密敗給了王世充,不得不投了李淵,然後被逼謀反被殺。一代梟雄就這麼魂歸西天。

  • 2 # 秦右史

    第一,李密沒有其他好辦法能夠解決困境。第二,接受李唐招安是一個最最佳化的選擇。第三,李密的不服性格決定了悲慘的命運。

    李密和李淵同屬於北朝親貴,家族顯赫,四世三公。年輕時候的李密,久有大志,很努力很拼搏,連當時的隋朝開國勳貴楊素,都對他讚不絕口,認為這個小夥子以後肯定前途無量。後來,李密統領瓦崗寨,為了威服眾人,殺死原來的寨主翟讓等人,自封魏王,成為群雄中頗有聲勢的一位。但是好景不長,由於瓦崗寨內部動亂,隋軍領兵來攻打,瓦崗寨失利。

    此時,李密就以越王楊侗為籌碼,假裝被招撫,試圖東山再起。有時候選擇很重要,越王楊侗可不是一個好的主人,不僅宇文化及虎視眈眈,洛陽王世充也蠢蠢欲動,李密率部拼殺宇文化及,死傷慘重。

    王世充也引兵侵犯,單雄信臨陣倒戈王世充,李密萬般無奈,投降了李唐,去長安和李淵玩耍去了。手下的猛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人,也先後投降了李淵。不過,李密這種人能安分不下來的,到了長安小九九就又萌生了,想法多而運氣差的李密不甘居於人下,打算藉助去黎陽的機會叛唐自立。

    可惜英雄氣短,李淵是有防備的,盛彥師斬殺李密於河南熊耳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80後一代你們有壓力嗎?比如孩子的教育,房貸,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