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彩雲飄飄178906197
應該!教育就是學習知識,懂得道理,掌握技能。歷史既包括知識也包涵道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歷史是記錄者也是見證者,學習,瞭解,掌握歷史既是對過去的繼承,也是對今天的把控,更是對未來的瞭解。因此把歷史作為教育的重點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章節。
-
3 # 振富曳舞跳繩
歷史應該作為教育的重點,中國有千年的歷史文化,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有輝煌的成就,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自古以來人們都以史為鑑,在經驗和教訓中求發展,再加上新一代的不斷創新一定會迎來華人民所理想的全新時代。
-
4 # TiandirenisAmituofo
歷史是記載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所發生的歷史脈絡和重大事件的知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之根。歷史又是一種縱向的歷史敘事,裡面隱藏著國家和民族傳統的價值觀、精華精粹,以及體現在英雄人物、偉人、名人身上的國民精神和氣質。歷史是一種立體感的文化,擁有歷史知識的人,能夠有思考的縱深,能夠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糟粕有清晰的認識,並且會對國家和民族產生濃厚的民族主義的情感,繼而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和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而沒有歷史知識和概念的人,是平面的人,在對國家和民族以及傳統文化的感情方面比較蒼白,容易受到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從而出現崇洋媚外的偏向。就像一個家庭和家族一樣,如果每個家庭和家族都有代代傳承的家譜,那麼,家族和家庭的榮譽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就會自然而生,從而會為繼續維護和弘揚家族和家庭的優良傳統而繼續不懈努力。
因此,歷史不僅重要,而且不可或缺。歷史就像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樹的根系,沒有它,我們就不知道我們五千年的燦爛輝煌文化的延續,就不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所做的偉大貢獻,以及曾經受過的屈辱、苦難以及根源。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雲:‘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舊唐書·魏徵傳》)這段話的大意是,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徵在的時候,魏徵就是李世民的鏡子,當魏徵不在的時候,誰能夠作他的鏡子呢?魏徵在遺囑中,勸李世民任用賢能,親賢臣,遠小人,但賢臣和小人又沒寫在臉上,所以,是很難分辨的。一個人只有有了歷史地探究問題的角度,才能把紛紜駁雜的社會現象看得更清楚些,才能少犯錯誤。所以,歷史本身就是一面幫助我們辨別真偽、美醜和善惡的鏡子。因此,歷史教育不僅要在中小學抓起,而且要在大學裡繼續培養大學生的歷史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培養他們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去審視和研究他們所學學科和專業的現象和問題,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和特徵,達到研究、思考和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
回覆列表
當然需要,以史為鑑,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根,我們中華文化所有一切的傳承,全部都在歷史裡面,我們先人的先進經驗案例全部在歷史裡面。我們歷朝歷代發生的故事,全部都可以作為我們處理現實生活中的案例。
當然我們這裡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既然談到的是歷史的教育,所以我們應該以官方承認的或者認可的歷史為標準,而不用去追求一些小報,野史或者是民間的一些東西。為什麼一定要以官修史為標準呢,因為他是咱們整個主流文化,有些人去探尋所謂歷史的真相 ,看上去似乎對歷史的懂。但是實際上所謂的真相,如果無形的散播往往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摧毀一個民族非常簡單,只要摧毀他們的歷史,讓他們的歷史在他們的國民心中覺得不可信就可以了。
但是我反對把歷史放到高考裡面,然後加大分數作為重點教育的一個方式,那樣就把歷史給異化了,功利化了,但是如果不把它放到高考裡,讓人們去學習說,把歷史當作重點,這又是一句空話。所以這是一個悖論。只能這樣說,歷史教育很重要,應該當做重點,但是現實生活很骨感,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