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房
-
2 # 深度科幻劉慈欣自稱是個技術狂,那為什麼他的小說多是文人救世?答: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面對壓倒性的外星科技,無論是物理學家還是軍人都不可能救世!
在好萊塢有一個百試不爽的梗,某外星人侵略地球,地球人在付出巨大的犧牲之後,終於發現了外星人的某種缺點,從而一擊斃命,反敗為勝,打敗了外星人。但從現實而言,這是不可能的,沒有一丁點希望。
一個文明如果能夠跨越茫茫的星際空間來侵略地球,他們的科技一定是從整體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以地球科技無論如何也不能找到所謂的命門。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150年前,卡爾·本茨先生拿著原始的錘子一通敲敲打打,就發明了汽車,從而影響了整個人類。而現在呢?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在科技上有所突破往往需要集合整個國家的力量,進行系統性的配套、整合。不僅需要巨大的投資,還需要各方面人才的介入,考驗的是綜合國力。以中國的航母為例,就涉及:材料、冶金、造船、設計……等數不清的行業、人才的介入,絕對不是用土辦法就能完成的。
所以這說明一個問題,越先進的科技所需要的配套和條件也就越苛刻。如果你和對方的科技有著質的差距,就決定了使用正常的方法,在短期內絕無取勝的可能,只能採取“文人救世”這種非主流方案,或許還有一部分想象的空間。在劉慈欣的筆下,實際上寫得非常客觀,從本質上文人也救不了世界,都需要藉助一定的外部條件。
在歷史上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很說明問題,早些年前蘇聯和中國都沒有航母,面對美國航母壓倒性的海戰優勢,前蘇聯和中國無一例外都選擇了使用飽和攻擊的手段來制衡美國航母。為什麼要使用飽和攻擊?說的不客氣一點就是沒辦法。科技越發達的國家使用的武器不僅是越強大,而且是越均衡,你不可能找到他的漏洞,只能正面去剛。放棄自身一部分優勢,集中一個點才能對他造成傷害。大家可參考以下前蘇聯的核動力重型巡洋艦,無不是背一身導彈,變態到極致,這就是要和你玩命的節奏。
劉慈欣推崇文藝的深層原因:這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救不了命!客觀而言,文藝只是科技的輔助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科技的發展。如果要打一個比方,他就好比是中醫藥,長期來說對身體具有滋補的功效,提高人的身體素質。但如果是癌症或者急病,只能採取西醫的手段進行治療,因為中醫藥太慢,救不了命。這也是劉慈欣筆下,在關鍵緊急時刻人類集體放棄文藝的一個原因。詩人可以讓每個人活的更有價值,但抵抗不了外星侵略。
《詩云》中伊依拯救人類是因為藉助超級文明李白;《鄉村教師》拯救人類完全是因為機率以及碳基聯邦的仁慈;《三體》則是因為有黑暗森林的特殊情況;《朝問道》中的霍金談不上拯救,也是建立在排險者的仁慈之上;《超新星紀元》仍然是科技的力量,其實和文藝關係不大。總之一句話,文藝會讓人活動更有價值,也會刺激科技的發展,是長期的效果,解決不了緊急的問題。
比如:
《三體》四個人類英雄中,章北海是軍人,褚巖是政治家,羅輯是社會學家,雲天明是童話家,文人佔了2席半;而丁儀這個人類科學巔峰卻毫無作為,葉文潔和程心這兩位科學家甚至將人類置於死地。
“藝術三部曲”都是歌頌文藝。
“恐龍三部曲”中代表軍事和科學的元帥蟲蟲最終慘敗。而最後拯救人類的卻是一個被認為最沒用的詩人蟲蟲。
《朝問道》中科普作家霍金用一個哲學問題難住了排險者。
《鄉村教師》中一個不起眼的教師拯救了全世界。
《超新星紀元》中是教師階層培養了全人類的希望。
……
而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在科學、文藝、壽命、和平、愛情和安全中優先拋棄文藝,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認為文藝復興毫無價值。(這個情況從我之前的幾次提問就可以看出來…… )
你怎麼看,文學和藝術真的對人類毫無貢獻嗎?為什麼普通人會輕視文藝?失去了發現美的眼睛,人生還有價值嗎?
回覆列表
三體當中能夠拯救人類的,首當其衝要屬羅輯吧。
羅輯擁有天文學和社會學的雙博士學位,應該是一個文理兼備,但文和理都不太強的一個人,他並沒有努力科研,勤於教學,而是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尋歡作樂,作為一個學者是不合格的,他的思想境界也很一般,從事研究既不是出於探索的慾望,也不是出於責任使命感,對人類的命運並不關心。但是機緣巧合,羅輯誤打誤撞創立宇宙社會學,是受到葉文潔的啟發而為之,最後的事實證明,無數的計劃方案中,最不被人重視的宇宙社會學是拯救人類的唯一機會,羅輯被莫名其妙的賦予了面壁者的身份和使命,連他自己都感到了荒誕,小說的故事性就在於此,在經歷了深刻的頓悟,思想的變化之後,邏輯終於成為捍衛星球的勇士和智者。
作者這樣安排,恐怕是有意為之,寫小說的忌諱就是平鋪直敘,情節太過於自然,只有在製造種種矛盾,種種不合理,然後再解決矛盾,讓矛盾產生化學反應,產生戲劇化,小說才會更有魅力。
更深刻的一個原因,還是在反映天道無常吧,我們都曾和命運抗爭,但四十而知天命,年齡越大,我們越明白,我們無時不刻被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羅輯成為拯救者,只是一種命運的安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