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叫獸

    要想控制東亞,必須控制馬六甲海峽,日本絕對不會放棄新加坡和菲律賓,這裡是通往印度洋的唯一通道,佔領這裡就可以保證石油等戰略物資供應日本用於戰爭,但這裡恰好又是美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已經開始制裁日本這個資源匱乏國家了,日本必須和美國開戰,打仗一是打交通,二是打資源。日本人當年提出的口號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是要獨霸東亞的,驅逐白人在東亞的勢力,必須與美國開戰,將美國趕出亞洲。戰爭不可避免。如果日本撤回國內,幾百年的付出就付諸東流了,與周圍國家一樣會結下冤仇,不如戰鬥到底,而且還要面臨美國繼續制裁很久很久,還要向周邊國家賠償,問題是就算是撤回國內,美國還是會找上門的,一樣會找機會收拾日本,日本邁出了第一步以後就無法再收回腳步了,有些事情在做之前必須要考慮清楚,因為有些事情不是想停止就能停止的,自己掘開的大堤,是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封堵住的。弄不好還會被水衝跑

  • 2 # 喜歡看影片者

    1944年10月,日本海軍與美國為首的盟軍在菲律賓展開一場激烈的海戰,就是著名的萊特灣海戰,規模是雙方交戰以來最大的一次,也是航母的最後一次對決,最終以盟軍取得勝利告終,日本選擇在東南亞與盟軍決戰出於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石油問題,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石油資源很匱乏的國家,和美國的開戰誘因也是因為美國製裁其石油進口,搶佔東南亞的石油產區就是大大的緩解日本短缺問題,由於前幾次海戰的失敗,日本節節敗退,運輸線被切斷,日本海軍沒辦法只能駐紮有石油的東南亞,在日本的話就要集體趴窩出不來,最終吸引盟軍打擊,爆發了東南亞的決戰。

    第二資源問題,戰爭拼石油還有拼其他的資源,東南亞有豐富的橡膠,鋅,鋁等,需要保證這些資源運回本土讓戰爭機器得以運轉,保護產地和運輸的安全也使得日本海軍選擇駐紮東南亞。

    第三戰略位置,菲律賓位於日本與東南亞之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南可支援印尼,馬來西亞,西可支援緬甸,泰國前出印度洋,北可支援中國東南沿海連線日本本土,東可直通太平洋,是海軍做出迅速支援的理想駐地,而盟軍要切斷日本的運輸線和消滅日本海軍作戰力量進而實施本土登陸計劃,就必須進攻東南亞。

  • 3 # 我的胡言亂語

    日本為何選擇東南亞與盟國決戰,首先從日本本身說起,大家都明白,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極度匱乏,尤其是石油。而戰爭機器的執行就需要數量龐大的石油。二戰時期日本強佔東三省,居然好長時間都找不到石油,逼著日本去搶佔資源更豐富的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不僅資源豐富,戰略位置也很重要。不僅是它本土連線印度洋的生命要道,還是遏制美國向西發展的前線。在當時的日本首腦眼裡,若東南亞有失,日本就沒有機會與美國一爭雌雄的機會。

  • 4 # 曾雲金飛馬

    1944年10月,日本與同盟國於東南亞海面菲律賓萊特灣進行了海軍艦艇大會戰,也是歷史上最大一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大會戰。

    雙方共計噸位量超200萬噸,同盟國133萬噸,而日本則為75萬噸,同盟國噸位數約為曰海軍噸位2倍,而作戰飛機同盟國數量3倍於日軍。

    雙方實力懸殊,同盟國17艘航母,18艘護衛航母,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潛艇等艦隻。

    日方只有區區4艘航母,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潛艇等艦隻。日本實力不足以和同盟國一戰,但為何卻在萊特灣會戰呢,如日本不會戰會怎樣,但歷史不容假設,它既然發生,就有其發生的意義。

    曰海軍孤注一戰是戰爭形勢發展下的必然,它不在萊特灣發生,就會在某處或當時之臺灣,或當時之琉球,總之無可避免。

    由於歐洲戰場上,盟國因西西里島登陸和44年6月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也已開啟戰果,而在東方戰場上也需要一次登陸作戰,因麥克阿瑟將軍的榮耀和堅持,盟國決定登陸菲律賓,因而才引發了與日海軍的萊特灣海戰。而不是日海軍主動決戰,是日本海軍明知不敵,作最後一次困獸猶鬥。

    菲律賓所處位置剛好介於曰本土與東南亞之間,是聯絡前線與本土的最好支點。而麥克阿瑟選擇菲律賓一是圓一個老兵的承諾,二是的確此支點地位很重要。

    日本海軍本已經沒有了多少開戰本錢,其國內能生產鉅艦的原材料已所剩無幾,石油等能源供給線即將被盟國海軍切斷。所以日海軍只能奮起一戰,置之於死地而想後生,殊不知,其滅亡早已注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都不能真誠一點?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