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局外人1980

    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古所珍。

    南宋官窯器均屬皇家所用,器型極其嚴謹規範,追求精緻,不可越規。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銅器形式而製作,形制尺寸都有嚴格規定。大件器物較少見,所見大都是小型器物。

    1976年,南宋官窯的恢復試製工作才全面開始。杭州瓷廠承擔了研試任務,1978年,仿官窯灰青釉和月白釉二類試製品研製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成立。同年,研製成功南宋官窯粉青金絲紋片瓷。杭州瓷廠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仿製的南宋官窯,不但繼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勝,以紋片著稱,以造型見長之三大優點,而且又發展了刻、畫、浮雕、堆塑與釉色結合等多種裝飾工藝,豐富了造型,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南宋官窯瓷既繼承了北宋汴京官窯瓷、河南汝官窯瓷等北方名窯的造型端莊簡樸,釉質渾厚的特點,又吸收了南方越窯、龍泉窯等名窯的薄胎厚釉,釉面瑩沏,造型精巧之精華。北藝南技的結合,創造了中國青瓷史上的頂峰。(網路整理)

  • 2 # 九香紫砂文化

    南宋官窯瓷器的傳承與創新

    南宋官瓷典型的藝術風格和特徵,自然一如徽宗北宋官窯的作品一樣,這是襲“故京遺制”的根本結果。明代學者高濂在其《遵生八箋》卷十四之《燕閒清賞箋》中對燒於修內司的南宋官瓷特徵言:“其土紫,故足色如鐵,時雲紫口鐵足”,和北宋官窯一脈相承,非汝瓷夾生燒的白胎或淺灰胎;而釉色“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所開紋片則“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釉色紋片不僅與北宋官瓷如出一轍,審美經驗也完全依照鑑賞北宋官瓷作品的優劣標準來定論,實可見其對北宋官窯法統的繼承。

    明代另一位學者曹明仲在他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器的特點也道:“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其特點與北宋官瓷的基本一致。尤值一提的是,自1996年9月在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發現修內司官窯遺址後,所出土的南宋層(此窯至元代還在繼續燒製)遺存瓷片及復原器物,完全印證了明代兩位學者的記述,除胎質因選用當地(南方)含鐵量較高的紫金土顯得顏色較黑外,造型、釉色及開裂紋片,和北宋官瓷無什麼明顯的分別,且制瓷工藝和作品質量之精良,實非一般率意為之的民窯所能攀比,用考古發掘的專家教授的話來說,南宋修內司及郊壇下官窯的燒製水準,達到了南宋制瓷技術的最高水平,可謂完美地傳承了北宋官瓷的燒製工藝;另一方面,出土復原的禮器及陳設器皿,如花觚、貫耳瓶、香爐、宗瓶、三登壺、尊等器型(包括傳世的南宋官瓷作品),也完全印合了史籍關於高宗對禮器法式的要求。其形制、尺寸均在最大程度上再現了徽宗政和“新成禮器”的風範,與北宋官瓷的造型式樣等無分別,且胎質、器型也是汝瓷所不具有的。

    南宋官窯瓷器的鑑別

    宋葉真《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說明修內司胎體為微紅色,釉色油潤瑩澈。

    底足對比法:南宋官窯足沿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烏黑色,鐵黑色,澄泥色都有,修內司官窯早期花缽,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沒有上一層青釉護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鐵紅色。瓷器底足的訊號很多。鑑定一件瓷器的新、舊、作假、多看底足。

    從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馬上就分開兩種底足,一種上青釉,一種不上青釉護胎,一種釉面上有水浪紋,一種釉面上乳濁釉,早期沒有,晚期釉色滋潤,玉質感強烈。修內司官窯,是一種含鈣量較高的石灰鹼釉,是高溫下粘度較小,易流動,到後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兩次燒成的厚釉工,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所以在晚期的官窯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紋,也是如今工藝無法仿製的地方。

    南宋覆滅後,官窯被毀,工匠失散。現傳世館藏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北宋官窯更是鳳毛麟角,多數散落私人藏家手中秘不示人。宋代官窯(特指北宋汴京官窯和南宋修內司官窯)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質和藝術水準均達到中國古瓷器巔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魚油般的釉層、開片紋理、製作工藝與審美蘊含堪稱登峰造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對肝癌的認識有哪些?